九九重阳节又称重九节,在我国浩瀚的联海中,有不少嵌“重阳”“重九”的对联,别有一番情趣。
相传,有一年重阳节,明代大画家文征明路遇一书生,书生吟一上联要求作对,联云:“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夏历每月的朔日、望日分别在上旬之初和中旬之中,且联语中有四处相重。文征明随口应对:“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上下联自然天成,不露斧凿之痕,令书生击掌赞叹。
古时一陈姓才子常与一李姓才子作对互娱,一次重阳节两人路过一湖畔,陈姓才子吟道:“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李姓才子也不甘示弱,脱口而出:“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两人不禁相视一笑。上联巧嵌“端午”“清明”“重阳”3个节气名,下联巧嵌“大寒”“霜降”“小雪”3个节令名,以天寒对日暖,形象鲜明,意境优美。
清代纪晓岚曾为清高宗八十大寿撰一寿联:“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联中“十八公”隐“松”字,为寿征;“九重”,指帝王的居所;“重九节”,又名重阳节,即清高宗寿日正逢重九节。联中巧用“八十”和“十八”、“九重”和“重九”互换,信手拈来,奇巧绝妙。
清代京城一观察天象的机关撰有这样一联:“夏至酉逢三伏热,重阳戊遇一冬晴。”此联源于民谚:“夏至有雷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相传,古时候有一少年才学过人,一年之内,在端午节前应童子试,秋重阳节后应乡试,两次都顺利通过。有人撰联以示庆贺,联云:“端午以前,犹是夫人自称曰;重阳而后,居然君子不以言。”上联的后半句出自《论语·季氏》的“夫人自称曰童子”,并隐去了“童子”;下联的后半句出自《论语·卫灵公》的“君子不以言举人”,并隐去了“举人”。因此,此联的意思是端午节前你还是童生,重阳节后你便成了举人。联语贴切,独具匠心。
(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