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名句·出处】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原文·语境】 (祭仲)对曰:“姜氏何厌(通餍yàn )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
【名句·出处】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原文·语境】
(祭仲)对曰:“姜氏何厌(通餍yàn )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左传·隐公元年》节选
【释义·点评】
这句话出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郑武公死后,由他的大儿子郑庄公继位。可是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爱他的母亲姜氏的支持下,竭力扩充自己的封地,积极进行夺取王位的准备工作。
郑庄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后,力劝庄公,希望他能遏制共叔段的势力。庄公听了,却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思是:一个人违背仁义的事情做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你就等着吧!共叔段因为反叛庄公,所以被庄公称为“不义”,但庄公的“义”又体现在哪里呢?但这句话好就好在道出了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规律,那就是那些多行不义之事的人,到头来必定会自取灭亡。因此这句话也才得以传之久远。例句——
郭沫若《武则天》第四幕: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有史以来的天经地义。
华益文《日本在“照妖镜”前现了形》:
《开罗宣言》可以让日本军国主义及其追随者、纵容者明白:多行不义必自毙,倒行逆施终将自食其果。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