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后汉纪·灵帝纪上》)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周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七》)
【原文·语境】
童子魏昭求入其房,供给洒扫。泰曰:“年少当精书义,曷为求近我乎?”昭曰:“盖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故欲以素丝之质,附近朱蓝耳。”泰美其言,听与共止。
——《后汉纪·灵帝纪上》节选
魏帝诏曰:“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朕诸儿稍长,欲令卿为师。”于是亲幸晋王第,敕晋王以下,皆拜之于帝前。因赐名曰诞。
——《周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七》节选
【释义·点评】
经师: 传授经书的大师或师长。人师: 德行学问等各方面可以为人表率的人。“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或“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当是古代流行的俗话。意思是说能讲解经书的教师容易遇到、找到,能以人格品行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怎样做人的老师很难遇到和找到。这两句话强调的是,老师对书本知识的精通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品格和德行。在文章中的运用举例——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
蒋洪新《大学文化:找准支点源源发力》:
古今中外的办学者特别重视言传身教,“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体现了社会对大学师生的评价标准和心理期待。
刘川生《加强师德建设 培养一流教师》:
教师的榜样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资治通鉴》曰:“经师易遇,人师难遭。”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也曾提出教育应当培养“道德知识”的观点,即学术知识中融合着对正义和美德的理解。
庞丽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
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经师”是“受业解惑”的知识传授者,“人师”则是“以身作则”的道德传承者。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