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名句·出处】 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孝经·谏诤章第十五》)【原文·语境】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
【名句·出处】
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孝经·谏诤章第十五》)
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孝经·谏诤章第十五》)
【原文·语境】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节选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节选
【释义·点评】
当不义:指父亲或君主的行为不合道义。争: 谏争。
虽然儒家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是无原则地顺从。当不义,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也就是说,当父亲或君主的行为不合礼义时, 做儿子的就不能不劝谏父亲,做大臣的就不能不劝谏君主。如果父亲、君主做事违反义理,做儿子、臣子的不直言劝告,反而是陷父亲、君主于不义。于儿子来说,这不能算是一种孝行。
当不义:指父亲或君主的行为不合道义。争: 谏争。
虽然儒家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是无原则地顺从。当不义,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也就是说,当父亲或君主的行为不合礼义时, 做儿子的就不能不劝谏父亲,做大臣的就不能不劝谏君主。如果父亲、君主做事违反义理,做儿子、臣子的不直言劝告,反而是陷父亲、君主于不义。于儿子来说,这不能算是一种孝行。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