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名句·出处】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原文·语境】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
【名句·出处】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原文·语境】
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
——《庄子·胠箧》节选
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
——《庄子·胠箧》节选
【释义·点评】
钩: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意思是:盗窃带钩的人要被处死,盗窃国家的人却成为了诸侯。
“窃国者”指田成子及其曾孙田和,杀逐齐君自立为齐侯的事。庄子要否定的是假借仁义之名的圣人之道。他认为,圣人以行仁义之名,对窃取不义之财的“窃钩者”可以诛杀,但圣人窃取了别人的国,却仍是借仁义之名冠冕堂皇地维护其所窃之物。这就是连“仁义”也盗取了。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将“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引为了“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揭示了一种社会现象:掌握了话语权的人,不仅获得了实际的利益,而且他们的行为也就代表了仁义道德。这也就是庄子所谓的“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