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名句·出处】 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孔子家语·在厄》)【原文·语境】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辞也?”曾子曰:“吾闻受人施者常畏人...
【名句·出处】
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孔子家语·在厄》)
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孔子家语·在厄》)
【原文·语境】
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辞也?”曾子曰:“吾闻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吾岂能勿畏乎?”。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孔子家语·在厄》节选
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辞也?”曾子曰:“吾闻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吾岂能勿畏乎?”。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孔子家语·在厄》节选
【释义·点评】
接受别人施舍的人常常会畏惧别人,给予别人恩惠的人常常会瞧不起别人。
曾子引用的“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这句当时的俗语,是来自于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指的多数情况下是这样。
“畏人”是害怕见人的意思。一是怕见施舍的人,觉得受人施舍当下却无以为报,难为情;二是怕见周围认识的人,觉得自己混到了受人施舍的地步,没面子、没尊严。而“与人者”的心态就不同了,自我感觉财大气粗,面对受施者难免就会显出优越感来。“骄人”也可从两方面看,一是觉得同样是人怎么就混到受人施舍的地步了呢,有恨铁不成钢的意思;另一种就是从心眼里看不起受施者,显出居高临下的姿态来。
上述这些心态,均属人之常情。
从“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我们可以受到启示:为了不做“畏人”者,就应该自强自立,不做受施者;而作为“与人者”,也应该照顾受施者的尊严,不要以“救世主”的姿态“骄人”。
接受别人施舍的人常常会畏惧别人,给予别人恩惠的人常常会瞧不起别人。
曾子引用的“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这句当时的俗语,是来自于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指的多数情况下是这样。
“畏人”是害怕见人的意思。一是怕见施舍的人,觉得受人施舍当下却无以为报,难为情;二是怕见周围认识的人,觉得自己混到了受人施舍的地步,没面子、没尊严。而“与人者”的心态就不同了,自我感觉财大气粗,面对受施者难免就会显出优越感来。“骄人”也可从两方面看,一是觉得同样是人怎么就混到受人施舍的地步了呢,有恨铁不成钢的意思;另一种就是从心眼里看不起受施者,显出居高临下的姿态来。
上述这些心态,均属人之常情。
从“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我们可以受到启示:为了不做“畏人”者,就应该自强自立,不做受施者;而作为“与人者”,也应该照顾受施者的尊严,不要以“救世主”的姿态“骄人”。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