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写对联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而字数多少则无定规。作短联须费些心力,而长联更要下点工夫。
通常应用广泛的短联是每副5个字,叫5字联。5字名联甚多,对起来很不轻松。据说宋朝有一年全国会考,考题是个5个字的上联:“烟锁池塘柳。”要求考生对出下联,可是众多学子竟无人对得妥贴。过了若干年还是无人对上,几乎成了绝句独联,不料有一牧童却对了下联:“焰镇河堤松。”
4字联较多,而3字联也不少见。鲁迅小时候在“三昧书屋”读书时,老师出上联“独角兽”,有的学生对“八脚虫”、“九头鸟”,鲁迅对了“比目鱼”,受到老师称赞,因“比”有“双”的意思,对“独”最佳。相传清代乾隆说出“两碟豆”,让纪晓岚对下联,纪答“一瓯油”;乾隆改上联为“两蝶斗”,纪也改下联为:“一鸥游”。一时传为佳话。
2字联比较少,可也有一些名联。传说明成祖朱棣说《论语》中“色难”很难对,大臣解缙说:“容易。”朱说既然容易,你对二字试试,解说“容易”二字就是下联,朱略思索后大笑叫绝。
1字联可以说最短的了,极少见,可也有副妙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有一位抗日志士写了“死”与倒着的“生”字,作为一副对联,表示为了保卫祖国,宁肯站着死,决不倒着生!
至于长联,过去一般把40字以上的对联叫长联,就是说上、下联都在20字以上。相传清代有位名士,游览四川成都望江楼时,触景生情,写了一句上联: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这位名士在成都住了半年,苦思冥想,始终对不出理想的下联。百余年来,成千上万的游人墨客到望江楼游览,只能望联兴叹,无一能对。1964年,在望江楼举行的赛诗会上,一位青年读了他的续句:“赛诗台,赛诗才,赛诗台上赛诗才,诗台绝世,诗才绝世。”赢得一片喝彩。
从上述那位名士以后,陆续出了一些更长的对联。在云南昆明滇池大观楼有一多达180字的长联,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
以后又出现不少超长联,其中四川江津县临江城楼的长联竟达1612个字,堪称长联之冠。
(朱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