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左丘明《左传·昭公十年》)
【原文·语境】
九月,叔孙婼、齐国弱、宋华定、卫北宫喜、郑罕虎、许人、曹人、莒人、邾人、薛人、杞人、小邾人如晋,葬平公也。郑子皮将以币行。子产曰:“丧焉用币?用币必百两,百两必千人,千人至,将不行。不行,必尽用之。几千人而国不亡?”子皮固请以行。既葬,诸侯之大夫欲因见新君。叔孙昭子曰:“非礼也。”弗听。叔向辞之,曰:“大夫之事毕矣。而又命孤,孤斩焉在衰絰之中。其以嘉服见,则丧礼未毕。其以丧服见,是重受吊也。大夫将若之何?”皆无辞以见。子皮尽用其币,归,谓子羽曰:“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夫子知之矣,我则不足。《书》曰:‘欲败度,纵败礼。’我之谓矣。夫子知度与礼矣,我实纵欲而不能自克也。”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年》节选
【释义·点评】
“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是郑国大夫子皮说的。给晋平公吊丧,他要带着钱币去。子产劝他说,吊丧用不着财礼。并给他算了一笔帐,用币百两必须千人运送,千人运送一时回不来,必然会把钱财花光,这样有几次国家就会败亡。子皮不听,结果应了子产说的,财币全用光了。所以他回来对子羽检讨自己的过失时,首先感慨说“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意思是懂得道理算不上难事,难在实行。他认为子产既懂道理,又知节制,而自己既不懂理,又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今天我们理解“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则着重其“知行合一”的哲学意义,即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结合。引用示例——
赵建永《知而能之 知行合一》:
《尚书》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左传》说“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都论及知行难易问题,认为求知重在运用,这说明中华民族自古就是重视践行的民族。
袁晓文《孔子知行观的认识论解读》:
明确论述知行关系的则是《左传·昭公十年》,“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和《古文尚书·说命》,“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提出认识事物,懂得道理并不难,难得的是付诸行动,使主观内在的知外化为客观可见的行。从而强调了行的重要和困难,知行关系问题从此确立。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