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名句·出处】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原文·语境】二十四年,春,刻其桷,皆非礼也。御孙谏曰:“臣闻之,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先君有共德,而君纳诸大恶,无乃不可乎...
【名句·出处】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原文·语境】
二十四年,春,刻其桷,皆非礼也。御孙谏曰:“臣闻之,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先君有共德,而君纳诸大恶,无乃不可乎?”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节选
二十四年,春,刻其桷,皆非礼也。御孙谏曰:“臣闻之,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先君有共德,而君纳诸大恶,无乃不可乎?”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节选
【释义·点评】
共:读hóng,通“洪”,大。“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意思是:节俭,是美德之中的大德;奢侈,是恶行中的大恶。司马光《训俭示康》一文对此阐释说: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周中之《从节约开始移风易俗过春节》:
中国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节约是中国传统美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而奢侈浪费必然败坏社会风气,滋生违法犯罪。
王李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没有过时》: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奢侈之费,甚于天灾。”“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这些饱含哲理的话语,无不阐明了勤俭与奢逸的利害关系。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人,保持勤俭就会兴旺昌盛、贪图奢逸终将导致衰败消亡。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