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名句·出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内篇·楚王欲辱晏子指盗者为齐人晏子对以橘》)【原文·语境】 晏子将至楚,楚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
【名句·出处】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内篇·楚王欲辱晏子指盗者为齐人晏子对以橘》)
【原文·语境】
晏子将至楚,楚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春秋·内篇·楚王欲辱晏子指盗者为齐人晏子对以橘》
【释义·点评】
橘树生长在淮南就是橘树,移植到淮河以北就变为了枳树。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会发生变异。后人用成语“南橘北枳”来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运用例句——
张烁《他们挑选这样的学生》:
单纯的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更何况是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
孙晓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三大基本逻辑》: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盲目艳羡甚至简单移植别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往往会遭遇到水土不服的尴尬。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