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名句·出处】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礼记·大学》)【原文·语境】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
【名句·出处】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礼记·大学》)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礼记·大学》)
【原文·语境】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节选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节选
【释义·点评】
致知:求得知识而增进智慧。格:推究。求得知识增进智慧的方法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明白了事物的原理而后知识、智慧就增进了,有了智慧意念才会真诚,意念真诚才能心思端正,心思端正才能修养自身的品性。成语“格物致知”即由“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而来。
刘梦溪《“修身”从“知耻”开始》:
中国文化在个人品行方面,历来讲“修身”。“修身”的目的,是为了健全自己的人格,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准备条件。逻辑上讲,如果“身”不“修”,便不足堪当治国、平天下的大任。所以《大学》里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蒲宏凌《爱国:家国天下 爱国如家》: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中,国家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往往被置于“家国天下”的文化格局和政治理想之中来理解。《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郭剑彪《知行合一离不开“诚意”》:
《礼记·大学》提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也就是说,在拥有渊博知识、了解事物原理的基础上,还要端正意念,这样才能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