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欧阳修《新五代史·杂传第四十二·冯道》)
【原文·语境】
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祗山川,则威令不闻;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管子·牧民·国颂》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管子·牧民·四维》
《传》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
——欧阳修《新五代史·杂传第四十二·冯道》节选
【释义·点评】
最早提出“国有四维”的是春秋时期的管仲。在汉代刘向所编著的《管子·牧民》里分别有“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和“国有四维……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这样的表述。宋代欧阳修在编《新五代史·杂传》时,有感于冯道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竟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经历,在传前曾作“论”以议之,开篇即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对管仲有关“四维”论述的进一步概括,可谓要言不繁,后遂被广泛征引。这里的“维”即维纲,原指用以系物和提网的绳。将“礼义廉耻”比喻为“国之四维”,意思是说“礼义廉耻”这些社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就像维系国家社会秩序平衡稳定的绳一样。“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意思是人们如果不顾礼义廉耻的话,国家就会灭亡。“张”意思是拉紧,与“弛”相对。也就是说“礼义廉耻”这维系国家安定的“四根绳子”都要“拉紧”,即必须让人们知道并保持“礼义廉耻”这些道德修养。礼为贵贱尊卑要分明,义为事之宜,廉为廉洁方正,耻为识羞耻。
不少人直接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句话是管仲说的,这是不确切的。应该说管仲有过相关的表述,是欧阳修概括出来的。另外也有说“国有四维,礼义廉耻”的,是概括了古人的意思,不应加引号括在一起使用。
运用举例——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薛鑫良《延安时期的“黄克功案件”及其现实警示》:
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如果一个个官吏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末,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当李自成造反!
米博华《德治,管用吗?》: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古贤对德治的精辟论述,用现在的话说,人生在世,要有正确的“三观”,懂得应该崇敬什么,畏惧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不能不识真善美,不辨假恶丑。
周淑真 冯永光《清廉政治——政治文明之基础》: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因此,廉政也作廉正。
金苍《中国人的信仰去哪里了》:
对于一个国家,不仅要追求物质的福利,更要追求共同的价值。“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青山是共同的价值,而柴火是眼前的利益。“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如果个人不能寻回内心的信仰,何来国家价值的彰显、国家实力的提升?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