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诗人似乎都是“愁”容满面。诗言志,诗为心声,或许是因为对现实的不满;或许是因为生活上屡遭挫折,他们总是愁眉不展。中国古诗,集“愁”之大成,留下了不朽的“愁”诗遗产。愁是抽象的,他们是怎样用形象的语言写出抽象的愁,使这些愁的形象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呢?
诗人写愁,总是写上与愁相关的、或与之神似的事物。唐·李颀词:“请量东海水,看取清浅愁。”因为写水,愁有了体积。南唐后主李煜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因为写了水,愁是动态的。愁与水很相似,量不完,流不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诗)。于是,借酒浇愁,愁酒不分家。唐·元结:“我持长瓢坐巴邱,酌饮四座以散愁。”然而,销愁谈何容易,愁肠百结:“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宋·范仲淹)。到头来依旧是“愁山万叠,鬓丝千缕”(宋·向子湮)。总之,“落叶都愁”(宋·张炎)。
愁于何时?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宋·辛弃疾:“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傍晚之时,愁绪最浓。大约日出晨霏开时,良好的精神状态使人难以产生忧愁;白天,人们忙忙碌碌,为生计奔波,便忘了闲愁;傍晚,暮色沉沉,心情压抑,容易“牵愁转恨”。宋·赵嘏词:“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宋·晏殊:“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随着暮色加浓,夜晚来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张继);直至:“兰房夜永愁无寐”(宋·无名氏);“永怀愁不寐,松月夜宿虚”(唐·孟浩然);真是“愁多知夜长”(汉朝古诗)。从季节上讲,愁于秋日最多,愁,秋心也。宋·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愁”,可作愁的拆字谜。唐·虞纶:“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唐·李颀:“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鸿雁南飞在秋季。唐·司空曙:“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可谓秋寒人更愁。可能秋代表老年人,春代表少年人,于是“林卧愁春尽,搴帷见物华”(唐·孟浩然),春天本是欢乐的季节,担心欢乐之春将尽也要愁。唐·李益诗:“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于是“惨绿愁红”(宋·柳永),连红花绿叶因为无法享受都是愁惨之物了。
诗人为什么而愁?为时而愁,为政治、现实而愁:“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唐·李白),浮云蔽日,是当时黑暗现实的象征,忧国忧民的李白,怎能不为此发愁?宋·刘过:“旧江山浑是新愁”,宋·戴复古:“岳武祠畔,杨柳烟锁古今愁”,“旧江山”指被金兵侵占之地,岳飞是抗金名将,这是亡国之愁。也有为时光流逝而愁的,唐·李白:“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时光白白流逝,怎不感叹?大好年华没有欢乐,这是人性压抑之愁,实际上这是思念之愁,占古代愁诗中的大部分,有“离愁成绪”(宋·柳永),“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李清照),魏·繁钦:“何以结百愁?白绢双中衣。与我期何所?及期东山隅”。此外,还有乡愁:“旅愁荏苒”(宋·张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
愁情满怀,以诗释愁,可谓中国的“愁”文化。愁眉、愁怨、愁恨、忧愁、悲愁、闲愁、离愁。此外,还有多少没有“愁”字的愁诗,“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宋·李清照)。
(江富军 颜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