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名句·出处】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原文·语境】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
【名句·出处】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
【原文·语境】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节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节选
【释义·点评】
意思是:圣人用从自然而无为的原则来处置世事,实施不用言辞的教化。
老子所谓的“圣人”即圣贤之人。“处无为之事”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行为不带功利性,顺从自然;“行不言之教”,也是说要实行像天地自然那样“有大美而不言”的教化。
和仕勇《〈道德经〉不是语录集》:
此木将《道德经》主题解为“无为”,由三个方面九个层次组成。三个方面是“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之治”。
“圣人处无为之事”分三个层次:“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管理者做好人、做对事的原则和方法;“圣人行不言之教”分三个层次:“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管理者以身作则示范行教,成为好榜样、好老师的标准和结果;“圣人之治”分三个层次:“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是成为卓越管理者的过程和目标,阐述管理者个人修养修为与被管理者和中间管理层三者之间的关系。
意思是:圣人用从自然而无为的原则来处置世事,实施不用言辞的教化。
老子所谓的“圣人”即圣贤之人。“处无为之事”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行为不带功利性,顺从自然;“行不言之教”,也是说要实行像天地自然那样“有大美而不言”的教化。
和仕勇《〈道德经〉不是语录集》:
此木将《道德经》主题解为“无为”,由三个方面九个层次组成。三个方面是“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之治”。
“圣人处无为之事”分三个层次:“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管理者做好人、做对事的原则和方法;“圣人行不言之教”分三个层次:“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管理者以身作则示范行教,成为好榜样、好老师的标准和结果;“圣人之治”分三个层次:“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是成为卓越管理者的过程和目标,阐述管理者个人修养修为与被管理者和中间管理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