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名句·出处】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原文·语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德经》节选...
【名句·出处】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
【原文·语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德经》节选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德经》节选
【释义·点评】
“道”通常是没什么作为的,但又没什么不是它所作为的。
“道”是自然的,是“无为”的;但万物恃“道”而生,恃“道”而变,它又是“无不为”的。
常卫《“无为而治”与现代管理》:
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道”对于宇宙万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就道生成万物、成就万物而言,道是“无不为”的;就道对于万物“不辞”、“不有”而言,道又是“无为”的。从本质上讲,这是“无为”与“无不为”的有机统一。
黄承梁《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传统生态智慧》:
“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老子》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前者把自然法则看成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老子认为,自然法则不可违,人道必须顺应天道,人只能“效天法地”,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准则。后者则指出,道化生天地万物,任其自然生长,其表现是无为的,但从其结果来看,没有一样不是生动有序的。因而,道表现无为,结果有为。它告诫人们不妄为、不强为、不乱为,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