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名句·出处】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道德经》)【原文·语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名句·出处】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道德经》)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道德经》)
【原文·语境】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德经》节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德经》节选
【释义·点评】
或:也许,有时,表示不确定。
意思是:事物有时减损反而增益,有时增益反而减损。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蕴含着辩证法的哲学思想。也就是说,事物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坏事会变成好事,好事也可变成坏事。“塞翁失马”的故事,即是典型例证。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江月何年初照人》:
月亮的阴晴圆缺,折射到世界万物和人生百态上,就是老子说的:“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月亮只有一弯月牙的时候,是一种“损”,但它已经蓄满了生命,正在迈向圆满,这就是“损之而益”。有的东西圆满了,实际上却逐渐走向残缺——圆月当空,流光泻地,是一种璀璨,一种“益”,但它的力量已经达到巅峰,无力再更圆一些、更亮一些,只能慢慢消瘦下去,这就是“益之而损”。
或:也许,有时,表示不确定。
意思是:事物有时减损反而增益,有时增益反而减损。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蕴含着辩证法的哲学思想。也就是说,事物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坏事会变成好事,好事也可变成坏事。“塞翁失马”的故事,即是典型例证。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江月何年初照人》:
月亮的阴晴圆缺,折射到世界万物和人生百态上,就是老子说的:“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月亮只有一弯月牙的时候,是一种“损”,但它已经蓄满了生命,正在迈向圆满,这就是“损之而益”。有的东西圆满了,实际上却逐渐走向残缺——圆月当空,流光泻地,是一种璀璨,一种“益”,但它的力量已经达到巅峰,无力再更圆一些、更亮一些,只能慢慢消瘦下去,这就是“益之而损”。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