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名句·出处】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原文·语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名句·出处】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
【原文·语境】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德经》节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德经》节选
【释义·点评】
万物都有阴的一面和阳的一面,阴阳二气相激相交以达到和谐统一。
“负阴而抱阳”是对万物具有阴阳两面的形象说法——背负阴怀抱阳。
张立文《“和”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中国人已经把“和”落实到生活中,成为中国人重要的信仰和思想观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家庭内部有“家和万事兴”之说,人与人之间讲“和气致祥”,做生意讲“和气生财”,国家之间讲“和衷共济”。
钱耕森《“和”是天下之大道》:
老子不仅明确提出“道生万物”的主张,而且深刻揭示了其内在机理,那就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道”所派生的阴阳二气经过互动、相互冲击,达到平衡状态时,就能生出万物。所以,“道生万物”其实就是“和生万物”,可简称为“和生”。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