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名句·出处】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为善?(《道德经》)【原文·语境】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道德经》节选【释义·点评...
【名句·出处】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为善?(《道德经》)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为善?(《道德经》)
【原文·语境】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道德经》节选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道德经》节选
【释义·点评】
意思是:和解大的怨恨,一定会留下残余的怨恨。这怎么算是好的办法呢?
那么什么是好的办法呢?老子认为,好的办法就是不要与人结怨。
谢扬举《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哲学》:
道家哲学的核心是道,道的本质是“自然”,道的功能是无为而无不为。道家历来关注政治和社会。老子说:“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