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以《北京解决“一号”问题》为题,报道了’96北京城市公厕建设文化展览和’96北京公厕设计大赛中的优秀作品在北京的落实建设情况,人称“公厕革命”。
人吃五谷杂粮都得使用厕所,它的叫法多种多样。古汉语中的溷、圊、轩,都是厕的别称,厕溷、溷厕、圊溷、溷圊、溷轩等,都作厕所解。厕所还有一些俗称,如毛司、茅厕、茅房、茅楼等,大致因旧时农村厕所简陋,多用茅草盖顶而得名。委婉的说法,有五谷轮回之所、洗手间、卫生间,至于把厕所称“一号”,恕我浅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还望通达者有以教之。
厕所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今天仍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世界上第一个公厕出现在伦敦,建于1852年,而今伦敦城已有了“三星级”公厕,其舒适程度匪夷所思。在日本还把每年的11月10日定为“厕所节”。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一直受温饱问题的困扰,重视“投入”,忽视“产出”,这是情有可原的。而温饱基本解决后,再加上人口的增长,家庭厕所问题不大,公厕状况就显得滞后了。在有的大城市出现了找厕难和排队候厕现象。上海还出现过“导厕员”,专帮外地人找厕所。他们就跟导游似的,把“游客”带到“景点”,然后收取点小费。后来看到一则报道,也是说上海,有人竟然利用公厕茅坑紧张的情况,靠蹲坑占位以敛钱财:你这里急得火烧火燎,他那里占着茅坑不拉屎,慢条斯理跟你讨价还价,钞票到手,立马提裤子让位,又等着占下一个茅坑。你说也真邪性,他就不怕受风?先前我知道有人要钱不要脸,至此才又知道,有人不但不要脸,还不顾屁股。
出现在公厕里的这种不文明、不道德行为毕竟极个别,人们普遍忧虑的还是公厕里的环境卫生。这两年,城镇中收费厕所的卫生情况,还说得过去,而另一类中有的公厕,则让人羞于启齿。有人把进这种厕所的过程概括为四个字:叫、跳、哭、笑。一进去,地上蠕动和空中飞行的小动物让你惊叫;为了越过“激流险滩”,你得蹦蹦跳跳;刺鼻的气味呛得你“冷”泪直冒;出来时,免不了无奈的苦笑。造成这种状况固然与设施简陋和疏于管理打扫有关,但从使用者来讲,有人不自觉、图省事,站点不到位,则是主要原因。这样,后来者如不愿舍鞋践污,必定离便池更远,如此这般,情形自然每况愈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之一,公厕文明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次北京对公厕的改进和建设,就体现了这一点。这种对“硬件”的完善实属必要,而提高人的公德意识和文明修养才是根本。我想,什么时候“小便入池”“大便入坑”的不雅提示,不再出现在公厕墙上,公厕里仍能保持清洁干净,也许就标志着我们的厕所文明已迈进了一大步。厕所长、厕所短的,是不是太那个了?好了,对此文你尽可嗤之以鼻,只是别忘记:进公厕,讲文明。
(杨新华)
作于199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