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站长作品 >> 随笔 >> 内容

诗人和雨

时间:2011-11-26 08:17:34 点击:

  核心提示:诗人和雨 槭槭度瓜园,依依傍竹轩。 秋池不自冷,风叶共成暄。 窗迥有时见,檐高相续翻。 侵宵送书雁,应为稻梁恩。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咏物诗,你知道他所咏何物吗?对了,是《雨》。虽然通篇没有一个“雨...

   

诗人和雨

 

    槭槭度瓜园,依依傍竹轩。

    秋池不自冷,风叶共成暄。

    窗迥有时见,檐高相续翻。

    侵宵送书雁,应为稻梁恩。

    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咏物诗,你知道他所咏何物吗?对了,是《雨》。虽然通篇没有一个“雨”字,但句句说的都是雨。宋代吕本中《童蒙诗训》评价它:“作咏物诗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便见妙处。”

    雨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它同人类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以雨入诗之作随处可见。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当一场春雨悄然而至,他想到的是农田可得灌溉了,因而喜不自胜地咏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初春的雨是清新的、温和的,就象李清照说的“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蝶恋花》),它总会给人带来愉悦,唤起人的美好情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且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仲春和暮春的雨,却常常让人产生花事苦短、春去匆匆的伤感情绪:“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吴文英《风入松》)。在江南,雨季来得早,这无奈便更为突出,诗人怨恨道:“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不肯开晴。误却寻花陌上人”(无名氏《采桑子》)。

    当雨过天睛,面对明丽景色,也容易引发诗人的创作激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邓剡《唐多令》);“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苏轼《浣溪沙》)。柳永对雨后景色有所偏爱,仅知道的就有三阕词以雨后景色为起句:《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满江红·暮雨初收》和《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在古典诗词中,诗人还善于用雨来创造意境,给人以“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审美感受。所谓“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李清照《摊破浣溪沙》)即是此意。苏轼描写西湖是:“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睛后雨》)。温庭筠描写在咸阳遇雨时的情景是:“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咸阳值雨》)。还有陈与义《春寒》里的“每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都是用雨营造出了艺术欣赏的审美距离。晏几道对雨中落花的形象情有独钟,在两阕怀人词中都使用了这一意境:“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这意象是诗人刻骨铭心思念的外化,即所谓的“移情于境”。就仿佛把独立的人、双飞的燕、飘洒的雨、凋零的花都融入了时空,化作了永恒。

    配合诗的内容,诗人在尾句以雨景收结,则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如许浑《谢亭送别》的“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元稹《闻白乐天左降江州司马》的“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苏轼《和刘道原咏史》的“独掩陈编吊兴废,窗前山雨夜浪浪”等。

    应该说,苏轼是非常喜欢用雨入诗、入词的诗人,他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有美堂暴雨》)生动而有气势,都是写雨的名句。而他对雨的态度也总是乐观而有豪情:“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定风波》)——多么潇洒!“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鹧鸪天·时谪黄州》)——多么快意!

    多数诗人却是用雨来渲染悲凉的气氛,那雨象舒缓哀怨的背景音乐,衬托着人的孤寂和忧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李煜《浪淘沙》);“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朱淑真《蝶恋花·送春》);“问君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在这“背景音乐”中,梧桐、芭蕉、“空阶”是常用的“乐器”,细雨、疏雨则是演奏者,它们共同创造的音响效果与人的内心的幽幽情愫相契合,从而引起共鸣:“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刘媛《长门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聂胜琼《鹧鸪天》)。李清照《添字采桑子·巴蕉》的上片,对芭蕉的喜爱溢于言表,说它“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但下片却是面垂两行思乡泪、坐听雨打芭蕉声的情景:“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由于把雨和愁联系到一起几成一种心理定式,以至于有的诗人就直接用雨来喻愁了。如秦观的“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横塘路》)。

    我们知道,琴、棋、书、画是我国文人的雅好,藉以修身养性。其实,听雨也是一种雅趣,同样可陶冶人的心灵。当雨声响起时,兀然独坐,静听天籁,不由得就“古往今来多少事、都随风雨到心头”了。所以李商隐对干枯的荷叶仍恋恋不舍,说是要“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而听雨入梦也是非常可心的事,韦庄在描写江南的好处时,其中就有“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菩萨蛮》)。方岳甚至把这作为一种逃避世俗的方式:“是非不到野溪边,只就梧桐听雨眠”(《暑中杂兴》)。陆游在垂暮之年仍怀着一腔耿耿的报国之心,在风雨大作之夜,他听着窗外的雨声,听着听着,渐渐进入了梦乡。风雨之声在梦里变成了疆场厮杀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蒋捷有一阕《虞美人》词,把自己少年的浪漫生涯,中年的流离景况,以及宋亡之后,晚年悲苦凄凉的境遇和心情,通过在三个不同地点的“听雨”,表现得淋漓尽致:“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信笔至此,窗外的雨还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忽然想起林黛玉“风雨夕闷制风雨词”的事来,于是,颇不自量地在心里嘀咕:我这也算“风雨夕草就风雨文”吧?

杨新华

编辑:披月望云 来源:原创
  • 下一篇:聪明
  • 上一篇:感受真诚
  •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