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站长作品 >> 随笔 >> 内容

衣冠·衣帽取人

时间:2011-11-24 15:44:18 点击:

  核心提示:衣帽取人,意思是通过一个人的穿戴来判断这个人的尊卑贵贱。孔子在总结自己看人失误时曾言道:“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衣帽取人”和“以貌取人”,读音和意思都大同小异,想必是有点渊源...

 

    衣帽取人,意思是通过一个人的穿戴来判断这个人的尊卑贵贱。孔子在总结自己看人失误时曾言道:“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衣帽取人”和“以貌取人”,读音和意思都大同小异,想必是有点渊源的吧。

    《易经》里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黄帝以前的先民,“未知为衣服”,头插羽毛以避酷暑,身披兽皮以御风寒。黄帝执掌天下后,才第一次制作了衣裳,上衣下裳,为乾为坤。自此,衣裳便成了人们“分尊卑、别贵贱”的重要的礼仪工具。

    在古代,帽子也是衣的一种,叫头衣,称冠、称弁、称冕,是贵族或皇帝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则是用布在头上裹一下,称帻、称幞头。男子一般到了二十岁还要行冠礼,以示成人。衣冠连称,其含义更为丰富。我们最熟悉的成语衣冠楚楚,是形容人穿的衣服整齐华美;而衣冠禽兽,则是说有的人穿人衣不办人事。

    由于一个民族一个朝代的服饰常常具有很鲜明的特点,所以衣冠也便具有了象征意义。我华夏民族的“华夏”二字,便也和衣冠相关,所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所以我们也有衣冠古国之称。孔子言:“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这里的“披发左衽”,就是说一旦为异族统治,就会改为他们的着衣方式。历史也证明,每有朝代更迭,随之便有衣冠的改革。旧时中原地区屡遭战乱,于是便有了北方汉人举家南迁以避祸的事,因此历史上也便有了“衣冠南渡”这一说法。王维在诗中也曾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来状大唐之盛。具体到个人,衣冠就更是门面,正所谓“人靠衣装,马靠鞍装”。人们为了表达对一个故去的人纪念和尊敬,如果墓穴又不能安放他的遗体,就会埋葬一些他的遗物,这样的墓便被称为“衣冠冢”。

    在我们民族的血脉里沉淀着如此厚重的衣冠情愫,所以“衣帽取人”的现象,也几乎是司空见惯。人们但凡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总要把自己打扮得体面、光鲜一些。一来可以衬出自己是一表人物;二来也尽量不让别人小瞧自己。这种心理在现实中也常有遭遇尴尬的时候。比如领导干部微服私访遭冷遇;而扒手西装革履,打扮得象个绅士更容易得手等等,这都是人们惯性思维定式作怪的结果。梅兰芳在京剧表演上取得成就后,又拜齐白石为师学画。一次朋友宴客,宾客多是达官显贵,个个衣冠楚楚。只有齐白石衣着俭朴,被冷落在一旁。当主人领着梅兰芳走进客厅时,满座宾客都站起来争先恐后与梅兰芳握手。梅兰芳突然瞥见齐白石孤单单地坐在一旁,立即挤出人群向他走去,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便同齐白石亲切地交谈起来。这场景使在座者大为惊讶,齐白石也十分感动。后来齐白石特画《雪中送炭图》并作诗相赠梅兰芳:“曾见先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这“衣帽取人”的流风余韵,近来竟也蔓延到了机关单位。不知是警匪片看多了还是其他原因,前些日子,有的地方的银行竟然弄出一个“戴鸭舌帽、戴墨镜的人不许进入”的规定出来,真让人啼笑皆非。有的地方抓机关作风建设,是要政府职员的服饰也要与国际接轨,统一穿正规得体的职业装,并对外来人员进入机关在着装上设置了种种限制。这样做,不知会不会让那些生活依然窘困的平民百姓,有一种望“衙门”而生畏的感觉?1949年7月,粟裕兼任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市委书记、市长。为方便工作,后勤部门拟为粟裕做一套毛料便服,而粟裕却说:“不行!为什么要毛料的呢?做套布的不行吗?讲究穿着不好,要脱离群众的,人民群众不是看我这个市长穿得好不好,而是看我的工作做得好不好,是不是为他们服务。”两相对照,让人顿生感慨。

杨新华

2002年12月1日

编辑:披月望云 来源:原创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