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诗联漫话 >> 诗词漫话 >> 内容

诗歌中的对语

时间:2013-08-07 07:12:59 点击:

  核心提示:文章诗赋,皆须属对。旧诗的写作与欣赏,尤其绕不开对语。  人生世上,处处依附天理。天理,即自然之理。我们的祖先最早认识的大自然就是上天下地,天经地义、天覆地载、天高地厚、天长地久、天造地设、天荒地老、...

 

  文章诗赋,皆须属对。旧诗的写作与欣赏,尤其绕不开对语。
  人生世上,处处依附天理。天理,即自然之理。我们的祖先最早认识的大自然就是上天下地,天经地义、天覆地载、天高地厚、天长地久、天造地设、天荒地老、天昏地暗、天翻地覆、天崩地裂、天罗地网、天南地北、天悬地隔、天诛地灭——这些词语都是人事生活的总结,也表述了人们对天地的认知。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原始哲学意识保存在《易经》中,主体意识就是天地之道,阴阳协调。万事万物,无不两两相对,相依相存。这个天理天道,反映在语言文字中,就是对语对文的广泛使用。
  我们说,有问必答、上句下句、对话、对联,都是对语的具体运用。
  古代汉语单音词为主,用方块汉字写出来,也是一个一个的,一音一形。而汉语的文风,却要求骈对,两个两个地组合使用,使文字的应用完全符合自然之理。怪不得自古而今,文章诗赋,都得讲究骈对。
  曾经看到中巴车上的广告词:“秀美花溪,我共同爱”。 “秀美·花溪”还算可读,而“我·共同·爱”,就违背骈对规矩,殊觉别扭。
  古人最懂得这个道理,就是写散文也讲究骈对。《易经》有“水流湿,火就燥。”又有“云从龙,风从虎”。《尚书》有“满遭损,谦受益。”又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后人就有“春可乐,秋可哀”;“斟清酒,拍青琴”;杜甫就有“车辚辚,马萧萧”。宋人编写《三字经》也多用对语:“性相近,习相远。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只是很宽和的对语,上下句有相同的字,也无所谓平仄,取一个意思相对,字数音节整齐而已。这还不是严格意义的对偶对仗。
  在《楚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汉赋,更讲究骈对,逐步形成四六的格局,也称之为“四六文”。南北朝骈体文成了文学的正宗。它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至篇末。王勃的《滕王阁序》就很典型,“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儒下陈蕃之榻。”又“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整体是对称的,总还免不了有半对半不对的句子。不仅词性相对,句法结构相同,还得分别“事类”,做到同类概念相对,人名对人名,颜色对颜色,数目对数目。在这个基础上,才有格律诗的产生。唐代格律诗的大量涌现,使唐诗走向辉煌,达到极致。唐代诗人成百上千,诗圣杜甫最具代表,他的各体律诗,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无不工整,都做到了中规中距。
  格律诗的对语更显工巧,律句有严格的平仄格式,丝毫不乱。骈体文往往有同义词相对的句子,如“历观文囿,泛览辞林”,“律异班贾,体变曹王”。其中,观对览,异对变,都是同义词配对,骈文认可,而律诗称为“合掌”,为诗家之大忌。有一名人写的诗句:“回眸笑看风和浪,阔步平添寿与康。”本意是写成律句律诗,而“回眸”与“阔步”就不成对仗;和对与,同义词相对,算是“合掌”,律诗是个忌讳。
  旧体诗词,大体都讲究格律对仗。初学写旧诗,还得从易到难,不妨先学写对联。对联都做不出来,就不要勉为其难了。写对联也并不难,从简到繁,一字对,二字对,三字对,再四言、五言、七言,一步一个台阶。私塾的小学生,认得字就要背诵《声律启蒙》,那就是学作对联的简易教材。私塾的蒙童把这本小册子直接叫“对偶”,可见很有实用性。

(张闻玉)

    按:文中所举两两相对很“典型”的“人杰地灵,徐儒下陈蕃之榻”,其实算不上典型。其中的“徐儒”是徐穉,字孺子,为了对仗工整,王勃便将徐儒子改成了徐儒。严格说来人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随意简化。

编辑:披月望云 来源:剪报整理
  • 下一篇:耐俗自成诗
  • 上一篇:九九重阳诗词鉴赏
  •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