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类·类别】
艺术鉴赏类,与含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创作有关。
【诗词名句·出处】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出自《二十四诗品·含蓄》
【年代·作者】
唐五代·司空图
【全文·原文·全诗】
二十四诗品·含蓄 (司空图·唐五代)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己,若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渌满酒,花时反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释义·赏析·引用】
《二十四诗品》是以道家哲学为主要思想,以自然淡远为审美基础,专谈诗的风格问题的理论专著。司空图在刘勰等前人探讨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提升,将诗的风格细分为二十四种,每种都以十二句四言诗加以说明,把抽象的理论化为了具体的意境形象。“含蓄”即是其中的一种,下面逐句解释一下诗的大意。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意思是说,含蓄的诗歌,没有一个字是直接说明要表现的事物的,但是却能完美地表现出事物的风神韵致。
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有的版本作“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意思是表现苦难虽然与己无关,但诗中的情绪却让人不胜忧伤。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这就像有神明主宰着一样,使诗人的情绪随着灵感而变化。
如渌满酒,花时反秋。——就像过滤酵满汁溢之酒有滴沥不尽之意,又像花将绽放之时遭遇秋寒之气含隐忍不吐之象。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那悠悠飘浮的空中尘埃可观大千世界,那忽忽一过的海上泡沫可知恣肆汪洋。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含蓄之诗正是在这深浅不一、聚散不定的万象世态中,取一于万、收万于一,让人小中见大的。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中的“著”,读“zhuó”,意同“着”,有派、用、使的意思,现也多写作“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两句诗现在在文章中经常被引用,内涵大大超出了诗歌风格的范围。
有时用来表示作品没有刻意地正面表现,却含有丰富的意蕴,让人回味不尽。例如——
郑娜《〈归来〉有味道 醇而不烈》:
饶曙光则认为《归来》是一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影片,很多段落都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深得中国古典美学的韵味,意蕴往往隐藏于镜头之外。
汪政《揭秘清廷那些事儿 从〈赫德的情人〉看到的“品格”》:
作者显然懂得中国艺术的背面着笔与省俭之法。文字背后阿瑶的生活与性格的丰富性并不弱于前台的赫德,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趣味。
有时用来表示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这样的意思。例如——
陈志龙《后危机时代金融报道的几点思考》:
记者身处一线采访,用心观察社会,任何经济金融的敏感问题,都会在市场上留下蛛丝马迹,把生动活泼的细节串起来,能巧妙地用小细节反映大问题,能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效。
有时则形容非文字艺术所传递出的美学意蕴。例如——
杨少波《爱尔兰舞剧〈美人鱼〉承传古希腊悲剧精神》:
舞蹈开篇,用一段缓慢的肢体动作表现大海的节奏,从手和腰的缓慢律动中感受到了水的精魂、鱼的灵性。在全篇贯穿的,正是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舞蹈语汇……
邓唐良《石雕大师倪东方》:
这件作品,有10来斤重,上半部分纯系黄金耀,下半部分青玉冻,大师稍加修饰,抛光去痕,睡态隐现,是一件介于雕与不雕之间的成功作品,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张成珠《透视无字碑》:
当年的武则天倒也明智,据说生前就没打算让人为她撰写碑文,本意就是留下一座空碑,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传为佳话。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