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名句大全 >> 内容

表达愧疚悔恨的诗词名句“浮生所欠止一死,尘世无由识九还”(《过淮阴有感二首》其二)赏析

时间:2013-09-26 07:44:54 点击:

  核心提示:【分类·归类·类别】 节操类,与气节有亏、名节不保、自责、内疚、愧悔无地、无可挽回有关。【诗词名句·出处】 浮生所欠止一死,尘世无由识九还。 ——出自《过淮阴有感二首》其二【年代·作者】 清代·吴伟业...

 

【分类·归类·类别】
    节操类,与气节有亏、名节不保、自责、内疚、愧悔无地、无可挽回有关。

【诗词名句·出处】
    浮生所欠止一死,尘世无由识九还。
                    ——出自《过淮阴有感二首》其二

【年代·作者】
    清代·吴伟业

【全文·原文·全诗】
    过淮阴有感二首 (吴伟业·清)
            其二

    登高怅望八公山,琪树丹崖未可攀。
    莫想阴符遇黄石,好将鸿宝驻朱颜。
    浮生所欠止一死,尘世无繇识九还。
    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

【释义·赏析·引用】
    吴伟业(1609~1672) 明末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后任东宫讲读官、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清顺治十年(1653),他被迫赴京出仕。初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三年后奔母丧南归,从此隐居故里直至去世。吴伟业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屈节仕清,被他认为是“误尽平生”的憾事,在诗文中多有表露。《过淮阴有感二首》是作者北上途中路过淮阴时所写的“吊古”之作,这其中的第二首犹为著名。诗中借凭吊淮南王刘安之由,表达了无力恢复大明王朝以及自己不得不屈节仕清的愧疚悔恨之情。下面就解释一下诗的意思。
    登高怅望八公山,琪树丹崖未可攀。——八公山是汉代淮南王刘安的主要活动地,传说在这里刘安得道成仙(请参看本站典故故事《刘安得道》)。琪树丹崖:仙境中的玉树和绮丽的岩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我登到高处惆怅地眺望八公山,像刘安那样避世修仙我是做不到了。
    莫想阴符遇黄石,好将鸿宝驻朱颜。——阴符:即《太公阴符》,这里泛指兵书。黄石:黄石公。汉代张良曾遇黄石老人授予兵书(请参看本站典故故事《黄石授书》),后帮助刘邦推翻了秦的统治。鸿宝:《鸿宝》为道教修仙炼丹之书。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再想像张良得到兵书推翻秦统治那样去干反清复明的事了,我本来是想学学刘安用《鸿宝》修身养性来使自己容颜不老。
    浮生所欠止一死,尘世无繇识九还。——止:仅,只。繇:古同“由”。故今本皆作“尘世无由识九还”。九还:即九转,道家修炼内丹所须旋转的次数。九是一个虚数,不是指九次,而是指阳之极。这一联的意思是,我一生欠下的只有一死,在尘世间活着没有理由再去研习“九还”之术。
    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我本来像昔日淮南王蓄养的鸡狗,没有随着他成仙飞去却遗落在了人间。崇祯四年,吴伟业参加会试,遭到乌程党人的诬陷,被指徇私舞弊。幸亏崇祯帝调阅会元试卷,亲自在吴伟业试卷上批以“正大博雅,足式诡靡”,才得以高中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此后官路畅通,连年提拔。吴伟业受崇祯皇帝的恩宠,其内心对崇祯皇帝是十分感激的。可崇祯皇帝死后,他却没能随着崇祯皇帝去死,而还要前去推翻大明的清朝做官。所以这两句诗隐含的意思是,我本来是大明崇祯皇帝的旧臣,却没能随着他去死而遗留在人间受此痛苦和折磨。
    “浮生所欠止一死,尘世无由识九还”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因为诗句很好地表达出了吴伟业对自己屈节仕清的那种愧悔自责之情,所以但凡评价吴伟业生平或思想的文章,都会用到他的这两句诗。中国的读书人是讲求气节的,尤其是在国家存亡、民族大义面前,他们接受的教育是舍生取义,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曾对吴伟业有知遇之恩的崇祯皇帝自尽了,吴伟业却没有随崇祯而去;他本来想修身养性保全自身,可是连这一点竟也做不到,由于家庭的苦衷,他现在又不得不去做贰臣,其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可想而知。“浮生所欠止一死”,可以理解为一生欠下的是没有一死来殉国;也可以理解为这一生活着再无意义只欠一个死了。“尘世无由识九还”,可以理解为既然只欠一死了,自然没有理由再去学什么“九还”养生之术;也可以理解为再也找不到能使大明起死回生那样的“九还”之术了。这种“失节”的负疚感使吴伟业的后半生一直抑郁不堪,他痛心疾首、凄凄惶惶、自怨自艾。他知道仕清毁了他一生的名节,所以临终时叮嘱家人,坟前立圆石镌“诗人吴梅村之墓”,不署官爵。
    南怀瑾先生认为“浮生所欠止一死,尘世无繇识九还”,应为“浮生所欠唯一死,尘世无繇识九还”,是书上印错了。可备一说。

杨新华 释评

 

编辑:杨新华 来源:鉴赏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