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类·类别】
阐发哲理类,与短视、远见、贤达、庸常、对比、赞扬、贬斥、咏史诗、魏徵有关。
【诗词名句·出处】
蟪蛄宁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
——出自《过魏文贞公宅》
【年代·作者】
唐代·杜牧
【全文·原文·全诗】
过魏文贞公宅(杜牧·唐)
蟪蛄宁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
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
【释义·赏析·引用】
《过魏文贞公宅》有的版本作《题魏文贞》,是杜牧写的一首咏史诗。魏文贞公,即魏徵,公是对人的尊称,因魏徵谥号文贞故称。“过魏文贞公宅”,意思是路过参观魏徵故居有感而发写的诗。魏徵作为一代名相,可咏可书之事甚多,但诗人仅截取了魏徵与封德彝二人交集的一段轶事,通过议论入诗,对二人的政见、品德进行了褒贬。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右仆射封德彝为检点使,检点府兵,因兵力不足,封德彝欲招不满十八岁未成丁的男子,唐太宗同意后传出敕令,可魏徵表示反对,就是不予签署,如是往返四次。魏徵认为这是“竭泽取鱼”、“焚林而畋”的短视行为,如果年轻人都招了兵,国家的赋税徭役向谁征收呢?况且军队能不能攻战,关键不在兵之多少,而在将之会不会用兵。魏徵最终说服了太宗,并获得了太宗的奖赏。
“蟪蛄宁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开宗明义,是两句哲理性的议论。意思是:知了难道会和霜雪相遇吗?贤明之人的远见也很难让俗人了解。“蟪蛄宁与雪霜期”是用典,语出《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蟪蛄是蝉的一种,俗称知了,也叫寒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因此知春而不知秋,知秋则不知春,更不用说与冬天的霜雪相遇了。宁:难道。期:会合。蟪蛄的生命长度,决定了它不可能知道世上还有霜雪这样的东西。“蟪蛄宁与雪霜期”是作比,“贤哲难教俗士知”才是诗人要表达的真意,即魏徵的贤明和远见卓识,不是封德彝这样的俗人所能懂得的。
“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可惜的是在实现了太平的贞观之后,上天也没有留下封德彝。这两句诗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说封德彝于贞观元年病逝,是为“天不留”。一是说封德彝在隋朝时受虞世基倚重,使得朝政逐渐败坏;江都之变后,又投靠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兵败后,投唐;投唐后又在李世民和太子建成争帝位时首鼠两端。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得知封德彝阴持两端之事后,追夺封赠,改谥号明为缪。这是另一层意思的“天不留”。正是由于这两句诗,才使人想到了魏徵和封德彝一度在政见上的争执,也使首联的议论有了落脚点。这两句诗明着是说封德彝,实际上却是说魏徵,是将封德彝的人品低劣,不断卖身投靠,暗中与魏徵的正直忠诚作了对比,褒贬之情溢于言表。
“蟪蛄宁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之所以成为名句,是因为诗句揭示了生活的哲理:人的见识来源于阅历的丰富,贤达的智慧和远见起初并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