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讽刺类,与蕴含哲理、挖苦嘲讽、掩饰缺点、不敢正视自己、自欺欺人、自我感觉良好、讳疾忌医有关。
陋容多自欺,谓若他镜明。瑕疵既不见,妍态随意生。
——出自《昏镜词》
唐代·刘禹锡
昏镜词(刘禹锡·唐)
陋容多自欺,谓若他镜明。
瑕疵既不见,妍态随意生。
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倾城。
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
秦宫岂不重,非适乃为轻。
【释义·赏析·引用】
这首诗的“引”,颇类寓言。译成白话如下:
制镜子的人在卖镜子的匣子里陈列了十个镜子,打开镜匣子发现,其中一个是明亮的,其他九个看上去雾蒙蒙的。有人说:“这好坏差别也太大了。”制镜人笑着告诉说:“并不是不能全做成好的,只是卖镜子的心理,念念不忘的只是好卖就是。如今来买镜子的人,必定一个一个地照,全部看个遍,力求挑到与自己合适的。那种明亮的不能隐藏小的瑕疵,非貌美的人便不适合,所以就十个镜子只做一个明亮的。”我听后很感慨,便作了这首《昏镜词》。
诗“引”所说,恐非实有其事,不过是诗人要“借题发挥”罢了。诗的大意是:
昏镜不是优质青铜所造,模糊的样子丧失了光亮。
样貌丑陋的人大多喜欢自己骗自己,说这镜子跟其他镜子一样明亮。
脸上的缺陷已经看不到了,就可以随意想象自己如何美丽。
一天照上四五回,自夸自己美貌倾城。
为镜子配上有花纹的绣带,装在美玉做成的匣子里。
秦宫宝镜难道不贵重吗,不能隐藏缺陷便不适合自己那就被看轻。
“陋容多自欺,谓若他镜明;瑕疵既不见,妍态随意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陋容多自欺,谓若他镜明”,指出了个别貌丑人挑选昏镜的本质,是自欺欺人。“陋容多自欺”着一“多”字,便没有“一杆子打翻一船人”;“谓若他镜明”是自欺欺人的具体表现。“瑕疵既不见,妍态随意生”,则是诗人对这种“陋容”者的挖苦和讽刺。缺陷在昏镜里看不到,就以为不存在了,于是便可以随意想象自己如何美丽了。“瑕疵既不见,妍态随意生”,蕴含生活中的哲理。有人就喜欢讳疾忌医,极力掩饰自己的缺点,以为这样好象缺点就不再有了似的。
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有人认为,此诗就是诗人以明镜喻贤良,以昏镜喻邪佞,讽刺唐宪宗弃绝革新派人士,宠信宦官佞臣的,似乎不无道理。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讥讽人性弱点的诗作。那种“陋容多自欺,谓若他镜明;瑕疵既不见,妍态随意生”的人和现象,自古及今不是所在多有吗?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