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类·类别】
离别怀人类,与登高望远、想念远人、相思苦闷、深秋思人、悲秋情绪有关。
【诗词名句·出处】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自《蝶恋花》
【年代·作者】
宋代·晏殊
【全文·原文·全诗】
蝶恋花(晏殊·北宋)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释义·赏析·引用】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上片离别相思的继续。
女主人公一夜无眠,除体验了“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还听到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秋已深,人何在?正所谓“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离别之恨、相思之苦无可排解,于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那是离人去向的远方,望一望似乎便离他近了一些。可终究是“山长水阔知何处”,哪怕传个书信都不知寄向哪里。
谈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自然会想到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的两段话。
他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又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诗经》中的《蒹葭》也是写深秋怀人的作品,所谓“风人深致”,就是感情深沉、含蓄而有韵味。《蒹葭》重在营造一种朦胧迷离的意境,诗中所追求的“所谓伊人”并没有确定的指向,王国维所言“洒落”盖指于此。同样是深秋怀人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则不同,其指向性非常明确,而且意境孤独凄凉,这也就是王国维所言的“悲壮”。这是文学作品鉴赏中,“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之个性化阅读的实例。
那他为什么又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称为做学问的第一境界呢?这里主要是说其蕴含的象征意义。“昨夜西风凋碧树”,比喻初做学问时的环境艰苦;“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则是说初始学习正像登高望远,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海茫茫里意识到自己的才学不足,同时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所谓“第一境界”就是“初始阶段”的意思。
在《人间词话》里,王国维还曾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点像《诗经》中的“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是“诗人之忧生也"。
一书之中,三次引用,足见王国维先生对“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之推崇。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