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谭嗣同写在牢壁上的诗,既有出师未捷的沉痛,也有死得其所的豪迈;“面对死亡我放声大笑,地狱的宫殿也在我的笑声中动摇!”这是革命者的引吭高歌,表现出的是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和对邪恶势力的鄙夷蔑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无数的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却在死神迫近时,舍生取义,义无反顾。未竟的事业往往最令他们牵肠挂肚。
在面对死神的这一特殊阶段,人总免不了要回首往事前尘,对即将告别的这个世界留下只言片语,或对自己的一生作个小结,或把自己的心事作个交待。这些话语除了反映本人的个性外,有的对仍将活在世上的人们来说,是差堪回味的。
曹操可谓历史上的一代枭雄,享年66岁,寿终正寝。弥留之际,这位一生风云叱咤的人物,面对妻妾却有了“分香”之举和“卖履”之嘱,让人看到了他柔情似水、儿女情长的另一面。
前此429年,秦始皇的开国元勋李斯,听信赵高之言,一起把二世胡亥扶上帝位之后,便受到了赵高的诬陷,李斯父子均被腰斩咸阳街头。走出牢狱时,这爷儿俩相顾凄然,李斯言道:“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上蔡是李斯的老家,此时,老先生想起当年和儿子一块牵着黄狗,出上蔡东门到野外打猎的情景,不禁慨然而叹。那是多么自由自在的生活呵!无独有偶,到了西晋,文学家陆机曾官平原内史,也被人所谗而遭诛,临刑而叹:“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华亭,是陆机故宅所在地,他这时想到的是再也听不到华亭的鹤叫声了。李斯和陆机的将死之言,是眼前无路后的感叹,流露出的是对一介平民生活的向往,也是封建士大夫用行舍藏心态的一种反映,可惜,没有余地了。
有句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即使作恶多端的人,在临死时,也多会有忏悔之意,否则,那可真称得上死有余辜了。
记得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曾播出过一个节目叫《贩毒死囚的忏悔》。贩毒女董晓阳面对死刑的判决对记者说,她想告诫人们远离毒品。另外,她“想再在父母的床头坐上一会儿,想再给丈夫洗一次衣服,给孩子喂一口饭”。她说,是虚荣心害了她,总想过得比别人好,而这又离不开金钱,以至于最后……。改判死缓后,她不禁泪流满面。她说,这判决给她“带来了希望,活着就有希望”。当记者问她对幸福二字的感受时,她说:“平平淡淡才是真!”我相信,董晓阳不知在父母床头前坐过多少回,不知为丈夫洗了多少次衣服,给孩子喂了多少次饭,然而,当这一切将不可能再做时,她才体味到以前的这一切是多么美好、温馨。董晓阳在面对有可能降临的死亡时所说的话,表明了她的良心未泯,也有助于我们对金钱、幸福的思考认识。
可以说,除了痛不欲生的个别情况,没有人愿意死。所以,我们还是应该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地做人,可不要“身后有余忘缩手”,不然,等到“眼前无路想回头”时,悔之已晚。
(杨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