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诗联漫话 >> 诗词漫话 >> 内容

古扇里的忧与愁

时间:2012-07-25 17:22:17 点击:

  核心提示:炎炎夏季,扇子成为古人消暑度夏的必备之物,几乎人手一把。有着制扇王国之称的中国,扇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代文人墨客咏扇的诗词更是不胜枚举,风格迥异,可谓一扇掩千愁。从古代咏扇诗歌里,我们不仅可以捕捉...

 

    炎炎夏季,扇子成为古人消暑度夏的必备之物,几乎人手一把。有着制扇王国之称的中国,扇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代文人墨客咏扇的诗词更是不胜枚举,风格迥异,可谓一扇掩千愁。从古代咏扇诗歌里,我们不仅可以捕捉到一缕难得的凉意,更可略窥古代扇文化的深浅。
    说起扇子,很容易想到苏轼的那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羽扇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扇子,至今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扇,羽扇最古”便是见证了这一点。
    团扇也是古代比较早出现的扇子,仅次于羽扇,又称宫扇,意为通常在宫中才使用的扇子。班婕妤写过一首很著名的《团扇歌》,也颇有借扇子言其他的味道,自比扇子来抒发自己将处于进退两难、宠爱与冷淡之间的境地。在赵飞燕还未进宫之前,班婕妤是汉成帝最为宠爱的后妃,她不仅容貌出众,而且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并擅长音律,在汉成帝面前亦妃亦友。“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这首诗通俗易懂,最后两句害怕秋天将至,团扇弃之一旁的心理可谓意味深长,很形象地把班婕妤受排挤和冷落的复杂心情表露出来。
    “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闲挂几曾停蛱蝶,频摇不怕落莓苔。根生无地如仙桂,疑是姮娥月里栽。”唐朝诗人罗隐的这首《扇上画牡丹》用细腻的笔调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在扇上画牡丹,牡丹随着手下之笔跃然纸上的逍遥意境,自幼便才学出众却“十上不第”的罗隐有自得其乐的味道在里面,大有归隐的味道,真是小隐隐于一把扇。当然,炎热的夏天,扇子之上若再有自己心爱的牡丹相伴,显得更富有雅趣。罗隐手里的这把扇应该是团扇,因为早期在扇上作画的一般都是团扇,唐朝时期在团扇上作画尤其是画牡丹,已是相当盛行。
    “年年团扇怨秋风。愁绝宝杯空。山下卧龙丰度,台前戏马英雄。而今休矣,花残人似,人老花同。莫怪东篱韵减,只今丹桂香浓。”辛弃疾的这首诗则是借秋天来临,团扇将弃的事来自比自己仕途坎坷的境遇,与上面班婕妤的那首《团扇歌》形成对应,皆是抒发怀才不遇或者佳人失势的内心苦闷。如此说来,扇子在古代文人心里已幻化成一种精神处境的象征了。
    由此可见,扇子在古人手里不仅仅是生活用品,更是寄托情志的精神替代品,想来别有一番味道在心头。

 (李成炎)

 

扇子是一种情绪的代言


  从《怨歌行》中的“团团似明月”知道,当时扇面用细白的绢或纱、绫、罗等丝织品制作。团扇并非绝对圆形,仅仅是以扇柄为中轴,左右对称,此形式历代沿用,成为我国传统风格的团扇样式。由于丝织品虽趋精美,但价格昂贵,团扇尚难进入寻常百姓家,故团扇有“宫扇”之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团扇形制日益增多,有圆形、椭圆形及其它形制,柄也由素竹到斑竹、桃枝竹或檀香木等多样化,扇面彩绘广泛流行着“柳荫蝉雀”、“秦女乘鸾”、“隐士清流”等题材。此时精美的团扇亦为君主赏赐臣下、朋友间馈赠的礼品,并一度成为男女情爱的信物。所谓 “但画双黄鹄,莫作孤飞雁”,“比翼”、“合欢”等等,均都寄托人们对真挚爱情、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秋天之后,扇子就被弃之不用了。“秋扇见捐”的命运,成为文人创作的的母题之一,团扇由此带上哀怨的色彩。“秋扇被捐”意蕴,契合了红颜薄命、佳人失势的内心悲苦,同时也成为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代名词。辛弃疾就曾写到:“年年团扇怨秋风,愁绝宝杯空。山下卧龙风度,台前戏马英雄。而今休也,花残人似,人老花同。”——即便曾是“卧龙风度”、“戏马英雄”,但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得不到君王的赏识,就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了,如同被弃的团扇一样,只能“怨秋风”了。
  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以扇为喻,表达了一种非常沉郁的怨愤之情:“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前两句写天色方晓,金殿已开,宫女开始打扫清洁。工作完成之后百无聊赖,手执团扇,徘徊不宁。后两句抒发宫女的怨恨之情。 “昭阳”是汉代赵飞燕姊妹所居的宫殿。时已秋日,故鸦称寒鸦。古以日喻帝王,故日影即指君恩。——寒鸦从昭阳殿上飞过,身上还尚带有阳光日影,而深居长信宫中的美女们,君王从不一顾,即使有容颜如玉,却比不上浑身乌黑的老鸦,感受不到一丝阳光与温暖。
  除了上述这些,扇还是清高名士理想的寄托。遥想古人风采:“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想东山谢守,纶巾羽扇,高歌下,青天半”(晁补之《水龙吟》)。或模仿名士的风雅:“醉余清夜,羽扇纶巾人画。江远淮长,举首宗英醉更狂”(米芾《减字木兰花》)。或追求狂放之风:“醉把西凤扇,随处障尘埃”(辛弃疾《水调歌头》) ……然而,在这些向往风流、追求清高的背后,高人名士们却有着万般的无奈:酒醉癫狂的豪爽,掩饰不住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团扇,比于不遇之士是倾诉哀怨;羽扇,寄寓人生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作为寄托情感的宠物,扇子很多时候成为女性自己和心上人的化身。团扇之所以能演化成心灵的寄托与依赖,除本身所特有的轻柔、飘逸等特点外,隐藏于其中的文化内涵是最为重要的因素。这是一种中国人独有的、才子佳人式的忧怨。今日的疏远与昔日的恩宠,形成鲜明的对照。想着如烟往事,感慨着易逝年华,一腔愁情,唯有借扇诉说:“宫柳老青蛾,题红隔翠波,扇莺孤,尘暗合欢罗。门外绿阴深似海,应未比旧愁多”(周密《唐多令》)。这种愁怨缠绵、纠结不堪的心情,也许真的只能用“恨随团扇,苦近秋莲”(周密《玉蝴蝶》)来形容了。
  或者是一份哀怨的感情:“诸莲霜晓坠残红,依约旧秋同。玉人团扇恩浅,一意恨西风”(晏几道·诉衷情)。或者是一个无奈的处境:“纨扇惊秋,菱花怨晚,谁共蛾黛”(贺铸· 菱花怨);“扑蝶花阴,怕看题诗团扇”(王沂孙《锁窗寒·春思》);或者要安慰一下孤寂的心灵:“秋阴团扇如人老,渐近中秋好。新凉还忆小楼边,自在一窗明月,傍人眠”(刘辰翁·虞美人)。……
  宋人向来多重离愁别怨之情,为表依依不舍之怀,往往设宴送行,于是在宋词之中,对惜别时泪湿歌扇的描写随处可见。分别本来就已经让人惆怅,面对依依不舍,满眼含泪的舞扇美人,在场者无疑会更加伤感,刻骨铭心,肝肠寸断。以至于分别多年之后,很多人还在一遍一遍地回忆起惜别的场面:“轻轻制舞衣,小小裁歌扇。三月柳浓时,又向金亭见。垂泪送行人,湿破红妆面。玉指袖中弹,一曲清商怨”(晏几道《生查子》)。
  在宋词之中,凝尘的歌扇,还承载着惆怅和失落。尤其是在河山残破、狼烟四起的南宋,回忆歌席酒宴的生活,更多的人都有着羁旅之愁与故国之悲。“酒壶空,歌扇去。独倚危楼,无限伤心处,芳草连天薄暮,故国山河,一阵黄梅雨”(朱敦儒《苏幕遮》)。——酒壶已空,歌扇已杳,茫然若失,独自登楼,视野中一片薄暮烟雨笼罩着远外江山,让人顿生凄凉。

(摘编自佚名《扇子的文化精神分析》)

编辑:披月望云 来源:剪报整理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