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在后世广泛流传,且极受文人的青睐。较之早期神话故事中的嫦娥,后世文学作品中的嫦娥形象逐渐丰富起来。
在古典诗词中,嫦娥常常是孤独寂寞的象征:寡居寒宫、无人相伴,夜不能寐、孤独寂寞。如李商隐的“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白的“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杜甫的“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 晏殊的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诗人们基于对嫦娥孤独寂寞生活的同情,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嫦娥的惆怅、凄楚失意、落寞。众多诗篇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心情抑郁的月中嫦娥。
在神话中嫦娥被尊为月神,与月亮意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然在文学作品中嫦娥也就常常用来指代月亮。刘禹锡 “河鼓灵旗动,嫦娥破镜斜”一句中的“嫦娥”, 王安石“咫尺淹留可奈何,东西虚共一姮娥”中的“姮娥”,都是指代月亮。而韩翃的《经月岩山》“嫦娥曳霞帔,引我同攀跻;腾腾上天半,玉镜悬飞梯”,则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将云中穿行的月亮想象成嫦娥仙子或在敛发绾头,或是拖着华丽的霞帔,姿态慵懒,读来趣味盎然。
由于嫦娥是神话中的仙女,她便又是美貌女子的代称。白居易的《邻女》:“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是对月里嫦娥美貌的一种肯定。黄庭坚的“姮娥携青女,一笑粲万瓦”利用嫦娥与青女的对举,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两位仙女的明眸皓齿,看到了她们的美丽笑容。另外,王德琏《踏莎行》中《月奁匀面》“玉容自拟比嫦娥,妆成尤恐嫦娥妒”,直接将嫦娥用作美女的代名词。王冷然《寒食篇》:“画阁盈盈出半天,依稀云里见秋千。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则是通过嫦娥、神女的比喻来实现其美貌的展示。传说陈后主为贵妃张丽华建造桂宫,做圆门如月障,种植桂树,下置药杵,谓之月宫,帝每入宴乐,称呼张丽华为张嫦娥。可见,嫦娥仙子的美貌已经世所公认,被人称作嫦娥的也定然是美貌非凡的女子。
与美貌相连,嫦娥的才艺也被高度美化,嫦娥的歌舞才能,在文人们笔下总是得到淋漓尽致的描绘。元代顾瑛诗《金粟影》云“庭中捣药玉兔愁,树下乘鸾素娥舞”,描绘的便是月宫中嫦娥等仙女起舞的场景。嫦娥能歌善舞似乎已成为一种思维定式,直到当代仍然如此。毛泽东的词作《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有月宫嫦娥为忠烈之魂感动而翩翩起舞的奇特想象——“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最特别的是嫦娥还常与中国特有的科举文化联系在一起。诗人们借用灵巧的折桂联想与月桂主人嫦娥结合,将现实的渴求移情至神话之中。李白有诗云“欲折月中桂,持为寒者薪”;宋代的文士把登科联想为受到嫦娥的怜爱和垂青;梅尧臣中进士后,胡宿赠诗云“嫦娥应有怜才意,惟许诗人到月宫”。明清时期,“蟾宫折桂”等词语更加脍炙人口,如《红楼梦》中写黛玉见宝玉要上学去,因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了”。折桂情结一直存在于历代以科举入仕为生命线的文士们的思想中,嫦娥也就成了与文士们人生目标相伴随的美好理想的寄托。
(向冠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