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类·类别】
美好理想类,与憧憬、盼望、美好愿望、忧国忧民、无私情怀、博大胸怀、高尚情操有关。
【诗词名句·出处】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出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年代·作者】
唐代·杜甫
【全文·原文·全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释义·赏析·引用】
安得:安,如何;得,得到。
广厦 :宽敞的大屋。
大庇(bì):全部遮盖、蔽护起来。庇,遮蔽,保护。
寒士:泛指贫寒之士。
俱:都。
欢颜:欢喜的容颜。
公元759年冬天,为避 “安史之乱”,杜甫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他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起了茅屋居住,称之为“成都草堂”,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长,公元761年的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诗人又一次遭受厄运的打击,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中写了秋风怒号,卷走了诗人屋顶的茅草,而面对一群孩童在自己的眼前便把茅草抱走,他却唇焦口燥连呼喊的力气都没有,只能拄着拐杖回来自己叹气。紧接着风停了雨却来了,于是在“冷似铁”的破被里,诗人听着屋里滴滴嗒嗒的漏雨声,本来自遭逢离乱便常常失眠的他,在这样湿漉漉的秋夜里,更是耿耿难眠,不知道何时才能天亮。然而诗歌的结尾,诗人却由自己的遭遇想到了天下所有的贫寒之士,并且憧憬出现那样一种明丽的图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并由衷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为了百姓安乐宁愿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诗歌先写狂风破屋,次写群童抢草,再写屋破雨漏,最后表达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先暗后明,先抑后扬。前面个人遭遇越困苦,后面他所表达的愿望便越崇高。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一诗句的意思是: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子,把天下的贫寒之士都遮盖庇护起来,使他们个个都露出欢喜的笑容,并且无论多么大的风雨都能像山一样坚固安定。诗人说,如果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的屋子,就是我自己的茅屋破了被冻死也是满足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寄托着美好理想和体现了诗人博大胸怀的诗句而留芳百世。
诗词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在现实生活或文章写作中的运用模拟:
近年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成了解决我国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主要渠道。诗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美好愿望,在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