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类·类别】
读书学习类,与勤奋、写作、蕴含哲理有关。
【诗词名句·出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出自《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年代·作者】
唐代·杜甫
【全文·原文·全诗】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唐)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释义·赏析·引用】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杜甫自叙志向的一首诗作,对了解杜甫的生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公元748年),当时杜甫37岁。题目中的“韦左丞”指韦济,当时任尚书省左丞。“丈”是对长辈的尊称,故这里称韦济。韦济任尚书左丞前后,杜甫曾赠过他两首诗,希望能得到他的提携。韦济很赏识杜甫的诗,并对杜甫表示过关怀,但没能给予实际的帮助。杜甫到长安寻求功名十三年,处处碰壁。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者诣京应试。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在奸相李林甫的操纵下,这次考试竟无一人被录取。杜甫心灰意冷,便想离开长安出游,于是就写了这首诗赠给韦济。诗中写了自己的志向,写了在长安的困顿遭遇,并对当时社会不公的现实有所揭露。下面先把这首诗的意思逐句翻译一下。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那些不学无术的富家子弟并不会饿死,而满腹经纶的读书人却往往耽误了前程。纨绔:富贵人家子弟穿的细绢做成的裤子,后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出自《汉书·叙传》:“出与王、许子弟为群,在于绮襦纨袴之间,非其好也。” 儒冠:古代把读书人叫做儒或儒生,冠就是帽子。“儒冠”就是儒生戴的帽子。这里代指读书人。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韦大人且尝试着静静地听来,请容在下(把我的事)向你细细道出。贱子:杜甫的自谦之辞。具陈:备陈,详述。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杜甫我当年年轻时,很早就曾到洛阳“观察”政教风俗,想追随君王成就一番事业。观国宾:语出《周易·观卦》“《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意思是观察国家政教的辉煌表现,是要往上追随君王。杜甫在开元二十三年,也就是他24岁时,曾以乡贡的身份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落选。“早充观国宾”就是指的这件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读书很多,下笔作诗文就如同有神助一样。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赋作大概可以与扬雄匹敌,诗作看起来与曹植接近。料:差不多。扬雄:西汉辞赋家。看:比拟。子建:曹植的字,建安时期著名文学家。亲:接近。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李邕要求和我结识见面,王翰愿意和我做邻居。李邕:唐代文豪、书法家,曾任北海郡太守。杜甫当年在洛阳时,李邕奇其才,曾主动去结识他。王翰:唐代边塞诗人,《凉州词》的作者。卜邻:向他人表示愿为邻居。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自认为很是杰出,立即会登上显要职位。挺出:突出,杰出。要路津:比喻重要职位。路:道路。津:渡口。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辅佐君王使其圣德达到尧舜之上,让社会风俗重新变得淳朴敦厚。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然而这样的意愿竟然落空了,行吟歌唱并不是要作隐士。隐沦:指隐士。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骑驴行走十三年,在京城长安旅居、寄食过了一春又一春。十三载: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初到长安,到天宝七年(748年),杜甫在长安已经有十三年的时间。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早晨曾敲响富人家的门,晚上曾在肥马扬起的尘土里追随前行。这两句是杜甫具体形容自己的“旅食”生活,不得不在富人和权贵之间低首下心。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面对着人家施舍的残杯冷炙,处处有着说不出的悲苦辛酸。残杯冷炙原指残剩的饭菜,这里代指别人施舍的东西。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不久前皇帝发出征召令,忽然感到机会来了,想要使自己的抱负得以伸展。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者诣京应试。但在奸相李林甫的操纵下,竟无一人被录取,还说是“野无遗贤”。“主上顷见征”说的就是这件事。歘然:忽然。欲求伸:要要伸展自己“致君尧舜上”的抱负。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就像飞鸟在天空中垂下了翅膀,像鱼在水中却困顿难行。这两句是杜甫形容自己在这次考试中所受的打击。青冥:指青天。蹭蹬:险阻难行。纵鳞:指自由游于水中之鱼。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很是愧对大人的厚爱,也深深知道大人的真诚。
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您常常在百官面前,称颂我诗中的佳句清新独到。每:每每,常常。猥:杜甫的自谦之辞,表示自己的诗句不像称颂的那么好。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私下里曾经效法贡公,希望能有那样的高兴事;难以甘心忍受原宪那样的贫穷。这两句是用典。贡公指贡禹,后世尊称为贡公。汉宣帝时,琅琊人王吉和贡禹是很好的朋友,贡禹多次被免职,王吉在官场也很不得志。汉元帝时,王吉被召去当谏议大夫,贡禹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就把自己的官帽取出,弹去灰尘,准备戴用。果然没多久贡禹也被任命为谏议大夫。这里杜甫的意思是说自己也曾自比贡禹,并期待韦济能像五吉那样荐拔自己。原宪是孔子的学生,一生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怎么能老是这样内心郁闷不乐,只是走走停停(无法施展自己)呢。怏怏:不服气或闷闷不乐的神情。踆踆:忽走忽停的样子。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现在我要向东到海上漂泊,即将离开西边的三秦之地。入海:表示避世隐居。孔子曾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秦:代指长安,长安故属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但还是爱恋终南山,忍不住回头瞩望渭水之滨的长安。终南山:在长安城南,是秦岭山脉的一段。清渭:清澈的渭水。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泾水又是渭河的支流,古人认为泾水浊而渭水清。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常常打算报答一饭之恩,何况想要辞别大人您(所以才写了此诗赠予您)。一饭:指一饭之恩。春秋时晋大夫赵宣子猎于首山,见灵辄饿不能起,便给予他食物。后灵辄为晋灵公卫士。灵公邀宣子饮酒,欲加害。宣子发觉后从宴席上逃出。灵公遣卫士追杀宣子。灵辄疾追先至,告宣子登车速走,并倒戈以御公徒,宣子因以得免。事见《左传·宣公二年》。另有汉代韩信报答漂母给食,也被称为报一饭之恩。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这里杜甫是指自己想报答韦济的赏识之恩。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白鸥在浩淼无际的烟波间出没,万里长空任意翱翔谁还能驯服它呢?这是杜甫以白鸥自比,想像离开长安后的自由自在。
这首诗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的一篇。全诗直抒胸臆,将自己的才学、理想及屈辱遭遇,写得迭宕起伏、一波三折,虽口言离去,却又留恋徘徊。因为要离去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迫于无奈。体现了杜诗“思深意曲,极鸣悲慨”(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艺术特色。这首诗产生了不少名句,除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此诗中是形容自己读书很多、学识渊博,所以下笔写诗就如同神助一般。后人却将这两句诗当成了对读书、写作的经验之谈,对“读书破万卷”也就有了不同的解释。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对“破”字的理解举有三说:一说“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二说“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磨也”;三说“识破万卷之理”。三说概括起来就是突破、磨破、识破,都有一定道理。突破,是说书读得多,能够突破一万卷,下笔自然就会左右逢源;磨破,是说书要熟读,像孔子晚年读《周易》,以至于韦编三绝,如果能磨破万卷以上的书,自然下笔通神;识破,是说书要精读,如果能理解万卷以上书中的要义,下笔写诗作文自然不在话下。总之,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人们几乎忘记了它在杜甫诗中的原意,而常常单独地把当作蕴含着读书写作哲理的名句来引用,用以劝勉人要勤奋苦读,才能写出好的文章。运用模拟如下:
要想文章写得好,就必须多读书。古人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失为经验之谈。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