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类·类别】
劝诫类,与劝解矛盾、大度、宽容、谦让、忍让有关。
【诗词名句·出处】
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也无妨。
——出自《诫子弟》
【年代·作者】
明代·林翰
【全文·原文·全诗】
诫子弟 (林翰·明)
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也无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释义·赏析·引用】
这是一首在民间流传甚广的劝诫诗,并且版本很多。除了后两句“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相同,前两句说法不一,大同小异。如“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两度寄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亦何妨”;“千里修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等等。其作者也是众说纷纭,计有明朝的舒芬、郭朴,清朝的张英、郑板桥、张廷玉、郑大进、曾国藩、徐培琛、何绍基等等。
在这首诗的背后伴随着一个大致相同的礼让故事,概括其内容就是:作者一方在外为高官,老家亲人因房宅界限与邻里起了纷争。于是便修书说明原委,希望做高官的他能出面说句话,说白了就是想“以势压人”。这个做官的在回书中便写了这首诗。老家人看到书信,便不再争执,并把宅基向内让出了三尺。对方邻居见此也颇为感动,也主动向内让出了三尺。家乡由此出现了“六尺巷”、“仁义巷”、“礼让巷”云云。
宅基地纠纷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经常出现的邻里矛盾,在这样的纠纷中,双方往往是各显神通,动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有官方背景的往往会占上风。所以,上面这个故事很具典型性,故事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版本的主人公,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些人很可能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在信中写过这样的劝诫诗。但从时间上来说,明代林翰无疑最早,因此他才最有可能是这首诗的“原创”者,其他人很可能是在处理类似事情时,“照葫芦画瓢”,转引了这首“诫子弟”。由于是凭脑子记忆,所以在转引中便出现了种种文字上的差异。由于这样的礼让美德难能可贵,往往在当地被传为佳话,甚至写进了地方志。囿于信息的闭塞,久而久之,当地人当然就会把本地这个官员当成是这首诗的作者。
据史料记载,林瀚,字亨大,号泉山,今福州市林浦村人。明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累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安。林瀚为官清正廉洁,力持修身齐家,为人处世刚方、谦厚、介守,对子孙也严于训诫。他们父、子、孙三代身居高官,均能保持一尘不染,清白传家。下面对林翰的《诫子弟》作一简要阐释。
“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也无妨”,意思是为何要为了一角墙这样的小地面而起纷争呢,让给他几尺也没有什么妨碍啊。何事:为何,何故。一角墙:一个墙角,比喻地面很小。“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是万里长城这堵墙如今还存在着,可是当年营造它的秦始皇早已看不到了。作者将“一角墙”和“长城万里”作比,也将“一角墙”的纷争者和秦始皇作了对比。暗含的意思就是,营造万里长城的秦始皇真正拥有长城了吗?长城还在,秦始皇早就死亡了;何况是“墙角”大的地面有什么可争的呢?争到了你也不会永久拥有,所以让给他人几尺对你如今的生活也没什么妨碍(“活着”才是真实的“拥有”)。
《诫子弟》这首诗之所以流传久远,好就好在作者将人与人之间的纷争,放在了历史的时空中去考察,让人有了一种“哲学”上的顿悟。“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也无妨”这一诗句所体现出的那种大度胸怀和礼让精神,让人不由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其实所有类似“一角墙”这样物质上的纷争,我们都不妨“让他几尺”。物质会永在,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所以活好现在,发扬谦让精神,处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争到了什么物质的东西更重要。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