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类·类别】
言志抒怀类,与通感手法、古典、艺术、情趣、清高、孤独苦闷、孤芳自赏、缺少知音、不合时宜有关。
【诗词名句·出处】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出自《弹琴》
【年代·作者】
唐代·刘长卿
【全文·原文·全诗】
弹琴 (刘长卿·唐)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释义·赏析·引用】
这是一首通过咏叹古调的冷落,不为人所重视,来抒发世少知音的小诗。前两句是对音乐意象的描绘,后两句则抒发议论。下面解释一下诗的意思。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从七弦琴发出泠泠的声音中,静静地听着,犹如风吹松林,让人不由生出寒意。七弦:七弦琴,古琴的一种。这两句诗通过通感的修辞手法沟通了人的听觉、视觉和感觉。“泠泠”本指流水声,这里是形容琴声的清幽,正是这样的声音使听者一下子便静下心来,并从中听出了音乐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松风寒”。“松风寒”是听琴活动中先“听声类形”而后又可感的一个过程。李白在《听蜀僧浚弹琴》中也曾表现过这样的形象:“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这种古典的曲调虽然自己很喜爱,但是如今的人大多不再弹奏了。唐代时,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西域传入的琵琶代琴瑟而成为乐器的主角;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很受欢迎,传统曲调受到了冷落。所以像古琴演奏的穆如松风的“古调”,没有多少人愿意弹奏,也没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欣赏了。在我国的传统文化意象中,琴曲向来就有传达心声的作用,琴瑟和鸣也是知音相遇的赞词。这两句诗一方面道出了时人的“趋时”,自己的不合时宜,有对自己情趣不同流俗而孤芳自赏的意味在;另一方面也流露出曲高和寡、恨无知音赏的的孤独感。刘长卿的另一首诗《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幽琴》也是表达“所贵知音难”的作品:“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基本上照录了这首诗的内容。“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成为了著名的诗句被后世广为引用,除了谈琴的文章,有借以感叹传统艺术式微的,也有借以表现高雅志趣的。运用实例——
冯卓慧《为君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此后,古琴艺术逐渐衰微,一度陷入“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的境地,琴作为历代相延的旧称,几乎难以确指,只好使用“古琴”一名以示其历史的久远。
马拉《沉睡60年,重庆古琴醒过来》: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唐人刘长卿这两句诗,自古以来,最容易成为琴人们QQ签名式的孤高感叹,但这天晚上,李明忠、金蔚他们并不孤独,也没喝高。弹完琴,他们马上回到有点高的楷杷山,脱下洁净的对襟盘扣白绸衫,又换上灰巴笼耸的白大褂,继续修琴。
文化沙漠《一样梨园,两个世界——浅讨京剧网络文化发展的意义》:
无可否认,传统艺术发展到今天,已是“曲水飘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的暮夕景色,国粹京剧而今成了“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的艺术形式,是不争的事实。
申海《繁花满眼平淡满心》:
马放南山,退隐山林,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美好理想,也一直是普通大众追求的梦幻生活。只是“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那种结庐山野、远离红尘的生活,在今天多半只存在于书语里或一些人的头脑中,大多数人生龙活虎的无限精力,更喜欢去城市中追逐权势和金钱。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