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类·类别】
边塞军旅生活类,与表现音乐魅力、思乡念亲有关。
【诗词名句·出处】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出自《夜上受降城闻笛》
【年代·作者】
唐代·李益
【全文·原文·全诗】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唐)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释义·赏析·引用】
回乐峰:回乐县境内的一个山峰。回乐县唐代属灵州,为朔方节度治所,在今甘肃灵武西南。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受降城:唐时亦称河外三城,初以接受匈奴贵族投降而建,至唐朝时因后突厥汗国的兴起,成为黄河外侧驻防城群体。
城外:一作“城上”,一作“城下”。
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征人:戍边的将士。
这是唐代李益写的一首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诗词,诗中通过典型环境的描写,把戍边将士的思乡情怀表现得生动而又含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乐峰”和“受降城”是边塞的标志性景物,“沙似雪”、“月如霜”,是戍边将士内心情感的一种投射表现。“雪”和“霜”都给人以清冷的感觉,边塞将士久戍不归,生活单调而寂寥,内心也是凄清悲凉的,所以在他们眼里白沙似雪、月色如霜,白沙和月色也像他们似的染上了凄凉的感情色彩。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营造了戍边将士生活的典型环境,同时也将他们内心的愁苦隐约地透露了出来。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就在这“沙似雪”、“月如霜”的边关上、月夜里,不知从哪里突然传来了悠扬的笛声,缠绵悱恻,如怨如诉,这笛声把边关将士的心一下子带到了遥远的家乡,让他们想起了千里之外的父母妻子。“不知何处吹芦管”,说明这笛声来自远处,这就拉开了审美距离,使笛声产生的感染力更为强烈,它和在人身边吹产生的艺术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一夜征人尽望乡”,并不是说这一夜“征人”都朝着家乡方向望,是说笛声勾起了“征人”的思乡之情,使得他们一夜难眠。“一夜征人尽望乡”是用诗化的语言,把“征人”的这种思乡之情形象化了。正是由于这两句诗将美学、音乐、文学等艺术手段巧妙地融会贯通,营造了“宕出远神”的审美意境,所以才成为了人们非常喜爱的诗词名句。诗人刘禹锡在《和令狐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用诗句提到两位曾经交游而相继去世的才子——“吴宫已叹芙蓉死,边月空悲芦管秋”来指张籍和李益。前句化用张籍《吴宫怨》“吴宫四面秋江水,天清露白芙蓉死”之句;而“边月空悲芦管秋”,即是化用李益“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之意。由此也可见,这两句诗在李益诗歌创作中的地位和影响。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