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的“床”到底是解释为人们睡觉的“床”好,还是解释为“井栏”好?过去有不少人已经争论过。本来,对诗词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有人好山、有人好水,我们没必要让大家统一认识、达成共识。只要不是有意曲解,再多的合理释古,都应该允许存在。
但多种解释中总会有一个最接近、最合理、最能体现诗人心意的答案。
我们知道,最早对“床”的字意产生疑问的是郭沫若先生。他的疑问是:“如果睡在床上,那一定是在房间里,房间里怎么会结霜呢?”另外,“如果睡在床上,头是不好举起来的。如果还要再把头低下去,这个动作就更不好做了”。同时,郭沫若还以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床”为例,说“床前明月光”的“床”也应该与其一样,是“井栏”的意思。
遗憾的是,他的这一观点不但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相反还引来一片质疑声。笔者也拜读了那些质疑文字。个人认为,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这是谁的解释更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更能体现诗中意境的问题。
其实,古代把“床”作“井栏”的诗文比比皆是。如唐代诗人唐彦谦的《红叶》:“薜荔垂书幌,梧桐坠井床”;南朝梁简文帝《双桐生空井》:“还看稚子照,银床系辘轳”;李商隐的《富平少侯》:“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杜甫《冬日洛城谒玄元皇帝庙》:“风筝吹玉柱,露井冻银床”……这里的“床”一看便知,都与“绕床弄青梅”的“床”一样,是“井栏”。
“床”在唐朝虽然有了睡床之意,但并不多用,人们仍然习惯用“榻”指睡觉的地方。李白自己也是这样,把“床”多作“井栏”用。除了“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外,还有《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等。
如果把“床”解释为“井栏”,那么诗人看见井栏边一大片明亮的月光,触景生情,思念起自己的故乡,“举头”、“低头”自自然然,望着月亮,就好像望到了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更何况,很多版本的“举头望明月”是“举头望山月”,视野辽远而又具体,静山静舍,共此婵娟,诗人倚靠井床,抬头望月,低头思乡,非常合拍,非常自然。
另外,“井”牵动对故土的恋情也是常有的事,不然怎会有“背井离乡”一语流传千古呢?
(刘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