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类·类别】
托物言志类,与咏物诗、拟人修辞手法、甘愿牺牲、美好愿望、无私情怀、博大胸怀、高尚情操有关。
【诗词名句·出处】
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出自《病牛》
【年代·作者】
宋代·李纲
【全文·原文·全诗】
病牛 (李纲·宋)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
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释义·赏析·引用】
《病牛》是宋代李纲写的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瘦弱有病老牛的形象,歌颂了它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这是诗人的托物言志之作,老牛为了大众的温饱,甘愿牺牲的精神也是作者自己的精神写照。下面逐句解释一下诗的意思。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拉犁翻耕了上千亩的土地,使粮食充实了上千个的粮箱;落得个力气耗尽精神疲惫又有谁同情呢?箱:盛放粮食的容器。“千”表示多,非实指。“伤”指怜悯、同情。这两句诗是对病牛一生功绩和结果的总结。它一生拉犁翻耕了不知多少田亩,人们因此收获的粮食也不知有多少;到老了,力气耗尽,精神疲惫,人们认为它没什么用了就把它遗忘了。可是病牛怎么样呢?“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它完全不把人们的忽视放在心上,只要人们都能过上温饱的生活,它就是以瘦弱有病之躯在残阳下倒卧不起也在所不辞。这两句诗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一下子使得病牛的精神得到了升化。本来牛是没有感情的,但是它所表现的一切,是符合了甘愿奉献这种高尚精神的。作者正是抓住了病牛的这一特点加以放大,咏病牛没有求其形似,而重在传其神似。“羸(léi)病”指瘦弱有病。“残阳”即夕阳,指快要下山的太阳。“残阳”在这里是双关语,既烘托了悲凉气氛,又喻指了病牛的晚年。
李纲官至宰相,他为官清正,反对媾和,力主抗金,并亲自率兵收复失地,但为投降派奸佞排挤,为相七十天即“谪居武昌”,次年又“移澧浦”。《病牛》诗即作于谪居时的绍兴二年(公元1132),诗人借《病牛》以表达自己诚心干事,不惧中伤,一心为民的人格追求。
“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后来便成为了歌颂任劳任怨、志在众生、无私奉献、别无他求、无怨无悔……这些优秀品质的名句。需要指出的是,“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依据的是《梁溪集》“钦定四库全书”版本,目前有的教材作“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不知依据的是什么版本。那么究竟是“但愿众生皆得饱”,还是“但得众生皆得饱”呢?本人认为“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恐有误,因为“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读起来在音节美感上不如“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再者,“但愿”和“但得”虽说同是表达一种愿望,但“但愿”只是表达愿望,至于能不能实现并不考虑;而“但得”是说“只要实现”,有把“众生皆得饱”的实现考虑在内的意思在。两者比较,显然,“但愿”比“但得”更切合实际。况且,除非修辞的需要,诗词是忌讳使用重字的。这里的“得”的重复和上面“千”的重复作用是不同的,“千”重复是修辞的需要,而“得”重复适得其反。
下面是“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这两句诗的引用实例——
贾清彬《向下情结》:
“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的陆游,“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李纲,尚能关注苍生,我们更应身体力行。
庄云锋《章丘踏上和谐之旅》:
有“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精神,有“与民同欲,乐民乐,忧民忧”的胸怀,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执政品质……章丘正在以促进“人与人和谐”为重点的“和谐之旅”中阔步前进。
孙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牛趣》:
南宋宰相李纲有《病牛》一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诗中将牛的艰辛与高尚描写得淋漓尽致,也同时借牛言志,暗喻了自己的节操。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