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类·类别】
言志抒怀类,与不怕牺牲、献身精神、壮志豪情、惜时、老年、高尚情操有关。
【诗词名句·出处】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出自《夜泊水村》
【年代·作者】
宋代·陆游
【全文·原文·全诗】
夜泊水村(陆游·宋)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释义·赏析·引用】
宋孝宗淳熙九年,陆游已58岁,当时他以朝奉大夫的职衔主管成都府玉局观。一次出游途中,天色向晚,船停泊在一水村边。陆游夜不能寐,回想一生功业未成,而自己已进入老年,报国壮志再难实现,于是创作了此诗。诗中既有“老骥伏枥”的豪情,也有终老岁月的怅恨。下面逐句解释一下诗的意思。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腰间的羽箭因久已不用已经凋零,让人叹息的是始终没能建立名垂青史的事业。箭尾插羽毛的箭称羽箭。“腰间羽箭久凋零”是用物象来表明自己已久离疆场。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世称之为“燕然勒功”或“燕然勒铭”。“太息燕然未勒铭”的意思就是,让人叹息的是我未能建立像窦宪“燕然勒铭”那样的功业。太息:即叹息。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老夫虽老(如有机会)仍然能像窦宪那样越过大漠杀敌,你们这些人怎么能像“新亭对泣”那样束手无策、毫无斗志呢?老子是陆游自称,相当于老夫。绝:越过。“老子犹堪绝大漠”是承上一句“太息燕然未勒铭”而来,表示自己仍有像窦宪那样越过沙漠击敌的雄心;同时“绝大漠”也是用典,让人联想起汉代名将卫青、霍去病的事迹。班固《汉书·匈奴传》:“使卫青、霍去病操兵,前后十余年。于是浮西河,绝大幕(漠),破寘颜,袭王庭,穷极其地……”“泣新亭”也是用典(请参看本站典故故事“新亭对泣”)。“诸君何至泣新亭”,表达了陆游对当权者“诸君”,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懦弱昏庸的不满。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我这一身躯报答国家即使死上万次也在所不辞,可是我的双鬓已经斑白,面向人时再也不可能变回黑发了。诗人虽抱有为报国万死不辞的志愿,可是却无人赏用,只能坐令岁月终老。“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是全诗之眼,直抒胸臆,既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又表达了对岁月空掷的无奈和对造成这一结果的统治者的悲愤。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记住这个夜晚在江湖中泊船的地方吧,我躺在船舱里听到有新飞来的大雁落在了清冷的沙洲上。这两句点破了诗题,是以景结情、借象表意的手法,让人回味不尽。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常在谈到爱国或军人献身精神的文章中被引用。运用举例——
潘华阳《大爱者,民族之脊梁也》:
一部《离骚》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宣言书,以后的仁人志士就是沿这条路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如陆游用“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誓以身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显爱民之情;范仲淹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扬忧国忧民之志,等等,他们与清末秋瑾的“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的爱国情怀同出一辙。
2010年05月17日《人民日报》“短评”《淡泊名利的精彩人生》: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邱成龙把毕生的智慧和精力,全部献给了党的事业,把国家安全、军队建设和事业需要看得比什么都重,把个人出名、享乐、获利看得比什么都轻。
吴昌德《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古往今来,军人与国家如影随形。国家需要军人来捍卫,军人因为报效国家而光荣。从“精忠报国”,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从“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从“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到“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无不表明国家在军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无不充满报效国家的壮志和赤诚。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