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类·类别】
阐发事理类,与客观规律、感时伤逝、世事无常、富贵难久、人生短暂、蕴含哲理有关。
【诗词名句·出处】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出自《长安古意》
【年代·作者】
唐代·卢照邻
【全文·原文·全诗】
长安古意 (卢照邻·唐)
【释义·赏析·引用】
关于《长安古意》的全诗及主题思想,请参看诗词名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赏析。这里侧重阐释一下诗句“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的意思。
卢照邻在诗中将长安城中的各色人等汇聚笔下,对其中的声色权马、世态炎凉、豪奢竞夸极尽渲染之能事。接着笔锋一转,“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点明了一切的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节物风光”是指季节景色及世上的繁华景象;“不相待”是“不等待”,亦即不持久的意思;“桑田碧海”是用典,请参看本站典故故事“沧海桑田”;“须臾”是指极短的时间。这几句诗的意思是:四季的景色和世上的繁华不是永恒的,桑田和沧海眨眼之间就会发生改变;过去是金碧辉煌的厅堂处,到现在早已变得荒凉,只看见松柏还生长在那里。由此也可知,人生是多么短暂,“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不过是痴心妄想而已。跳出卢照邻《长安古意》主题的局限,单独来看“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这句诗,无疑是极具哲理意义的,诗句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即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之中,没有什么是恒久不变的。无论桑田变沧海抑或沧海变桑田,从时间运行和宇宙变化的宏观角度来说,只不过是转瞬之间发生的事。后世在化用这两句诗时,常常侧重其表达的“时间飞逝”“事物改变很快”这样的意义上。例如——
程实《美债违约 假威胁敲响真警钟》: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国庆长假一过,中国金融市场的关注焦点就迅速从新兴市场的局部危机转向风声鹤唳的美债危机,而10月1日美国新财年开启后的政府停摆在媒体渲染下更加重了危机气息。
刘正斌《解放思想永不停滞》: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解放思想不停滞,首要一条就是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借以随时因境转变思维方式,提高思维品质。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