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名句大全 >> 内容

概括孔子命运的诗词名句“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赏析

时间:2017-01-08 07:17:02 点击:

  核心提示:【分类·归类·类别】 命运类,与凭吊、缅怀、同情、不得志、失意落魄有关。【诗词名句·出处】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出自《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年代·作者】 唐代·李隆基【全文·原文·全诗】 经...

 

 【分类·归类·类别】
    命运类,与凭吊、缅怀、同情、不得志、失意落魄有关。

【诗词名句·出处】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出自《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年代·作者】
    唐代·李隆基

【全文·原文·全诗】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李隆基·唐)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释义·赏析·引用】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十一月庚辰,唐玄宗李隆基到泰山行封禅大礼。之后顺道经曲阜至孔子宅,睹物思人,追念孔子栖遑不遇的一生而作此诗。“邹鲁”是邹国﹑鲁国的并称。邹,孟子故乡;鲁,孔子故乡。这里代指孔孟之乡。“经邹鲁祭孔子”是说并非专赴而祭,是经过顺便而祭的意思。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开宗明义,对孔子志在恢复周礼,周游列国却无从得志的一生,进行了概括,并寄予了深切的敬仰和同情。“夫子”这里是对孔子的敬称;“何为者”犹“何为乎”;“栖栖”形容忙碌不安的样子,指孔子四方奔走,无处实现自己的理想。《论语·宪问》载:“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可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时人对孔子的评价。也就是说,明知道恢复周礼是不可能实现的事,但他仍孜孜以求。“夫子何为者”就是隐用了这一典实,对孔子执着追求理想表达了崇敬;而“栖栖一代中”则对孔子处处碰壁,奔波忙碌的一生又深表同情。“栖栖”也语出《论语·宪问》:“微生亩问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欤?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疾固也。’”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是对孔子故宅的描述。“鄹氏邑”即鄹人的城邑,是孔子的出生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为鄹邑大夫。孔安国《尚书序》曾言:“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王又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坏宅,悉以书还孔氏。”这里作者就是利用以上典故,用孔子出生地和旧宅都保持了原貌,侧面烘托孔子的崇高地位和人们对他的崇敬。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概括孔子晚年对理想落空的悲叹,以呼应首句的“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论语·子罕》载有孔子曾发出“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的哀叹;又《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载有“西狩获麟”,孔子发出“吾道穷矣”的悲叹。传说凤鸟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传说上古伏羲氏时,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嗟身否:感叹身不逢时。否(pǐ),不通畅,不幸。麟是一种瑞兽,象征太平盛世,当有人告诉孔子说有人捕获了麟时,孔子认为太平盛世不可能出现了,自己的用世之道也走到了尽头。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结尾是以今日景况告慰孔子。《礼记·檀弓上》记孔子曾语子贡云:“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楹”为堂前直柱。“两楹奠”指人死后灵柩停放于两楹之间,喻祭祀的庄严隆重。如今孔子塑像端坐殿堂正中受人祭拜,这与他当时的梦境几乎一样。同时,这两句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孔子虽然一生蹭蹬,但他的理想和执着精神却在后世受到了人们的推崇。就这一点说,孔生一生的梦想并没有落空。
    这首诗用典颇多,有堆砌之嫌。但首句“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质朴无华,用典而不露痕迹,且于疑问口气中寓赞颂敬慕之意,成为了概括孔子命运的名句。《唐诗观澜集》评价说:“通首皆‘叹’字意,起十字道出大圣人一生心事,可泣可歌。”当然,理解“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必须得有一定的阅历才行。杨义《野孩子与唐宋诗》一文,谈到儿时于诗的启蒙时就说:“读唐玄宗的“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虽然上方有图,却引不起心头的感觉。”这与熟知历史的成人学者显然不同,比如钟治民、陈学强、高留建在《拳拳于心 勉勉于行——北京大学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高级研修班曲阜游学记》中这么说:“‘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唐玄宗李隆基的感叹,穿越漫长岁月依旧让人追怀。”

杨新华 释评

编辑:杨新华 来源:鉴赏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