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类·类别】
写作类,与创作理论、写作经验、写作体会、注重意境有关。
【诗词名句·出处】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出自《示子遹》
【年代·作者】
宋代·陆游
【全文·原文·全诗】
示子遹 (陆游·宋)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
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
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
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
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
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
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释义·赏析·引用】
《示子遹》是陆游写给儿子陆遹一首谈诗歌创作的诗。诗中陆游谈了自己的诗歌创作体会,并通过对唐代几位诗人作品进行点评,来让儿子知道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同时,提出了“工夫在诗外”的诗歌创作主张,具有深远的影响。诗的大意为:
我当初学写诗的时候,只追求诗句的辞藻华美;中年开始才有所领悟,逐渐窥察到诗应该反映宏大的主题。有时也能写出好诗来,就像石头被激流冲击一般,奇特而不同凡响。李白、杜甫的作品就像数仞高墙耸立,常常恼恨自己不能深刻领会。元稹、白居易的诗可算是“站在门边”了,温庭筠、李商隐以后的诗真是不值一提。即使他们的扛鼎之作,也未能真正领会诗之三昧。诗是六艺中的一艺,怎么能用来当笔墨游戏呢?你果真要学诗的话,要知道在诗外下工夫。
其中的“倚门”是相对登堂入室说的,比喻学问由浅入深的过程。“自郐”即自郐以下的意思:吴国的季札在鲁国看周代的乐舞,对于各诸侯国的乐曲都有评论,但从郐国以下他就没有再表示意见。比喻从某某以下就不值得评论。“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狡狯”,儿戏、游戏。
不难看出,陆游同孔子一样,认为诗歌的作用就是“兴观群怨”,反对为作诗而作诗。李、杜、元、白他们的诗歌作品,多能反映社会现实,而温、李的诗歌虽秾艳精致,但内容多写闺情,所以陆游对他们的诗评价不高。正因为这样,他才跟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所谓“工夫在诗外”,意思就是不要在诗的词句形式上投入太多时间,而是要投身到社会生活当中去,丰富自己的阅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只有把这些诗外功夫做扎实了,才能写出反映时代和百姓心声的作品来。
可如今有些人却把“工夫在诗外”这个好经念歪了。有人为了作品能发表,不是在作品的质量上下工夫,而是相信“工夫在诗外”,靠炒作、游说和金钱上位,这样的“工夫在诗外”与陆游的初衷可谓南辕北辙,也为正直文人所不耻。
“工夫在诗外”在文章中的运用举例——
胡传志《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陆游教育其子陆遹:“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示子遹》)诗外工夫可谓包罗万象,一定包括书本之外的自然风物和社会人生。
易行《为作诗而读诗》:
宋代的陆游曾对他的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在诗外”的意思是不仅要读纸上的有字之诗,还要读社会上的无字之诗。
有时也用“工夫在诗外”表示对某种事物或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还应在此事物或问题的外围用力才能取得成效。
文武《专利转化功夫在诗外》:
当传统观念上的技术被剥落外壳,剩下知识产权这一内核作为要素进入市场流通时,技术并非是决定胜负的一环。创造这一项技术的人也未必是主导者,如果要主导,就需要熟悉其他的环节,也就是所谓的“功夫在诗外”。
周方银《南海破局,中国“功夫在诗外”》:
宏观上,菲律宾为中国设了一个局,如果中国的思路局限在这个局内,则无法破这个局。因此,中国的努力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功夫在诗外”。
陆游原诗用的是“工夫在诗外”,但引用时也有作“功夫在诗外”的。这里的“功夫”也同“工夫”,指所费的时间和精力。“功夫在诗外”与“工夫在诗外”虽说意思不差,但既然是引用未免失之严谨。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