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类,与面对困难、经历挫折、坚定信念、挺过去、度过难关、心态淡定、超然物外有关。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出自《定风波》
宋代·苏轼
定风波 (苏轼·北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释义·赏析·引用】
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赏析里,我们知道此词通过道中遇雨这件事,表达的是作者在面对人生的风雨挫折时,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词的下片写的是风雨过后的情形。“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把词人从微醉的状态吹醒了过来,身上感到了寒意,但抬头却看见太阳从云缝中露出了笑脸,像在迎接自己一样。料峭的春风带来了微冷,使人稍有不适,这是消极的因素。但苏轼总是能从消极因素中发现积极的因子——“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只有心态积极健康的人,才能具备发现积极因子的能力。同样,“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也是富有哲理的。风雨过后,回头看看刚才过来时那“穿林打叶”的地方,不也回归平静了吗?回去时,没有了风雨也没有睛日。显然,苏轼从自然界的这场风雨,突然有了顿悟和启示:政治生活中的风雨何尝不是如此?当你从容面对,放平心态,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走过了艰难,走过了坎坷,再回头看看,那些也只不过是种经历罢了。这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状态。“向来”是过去所来的地方;“萧瑟”是风雨吹打树叶之声,亦即“穿林打叶声”;“风雨”是打击、挫折,“晴”是温暖,是好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说词人在经历了挫折和苦难之后,已经超然物外,他要悠然地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标走去,在他的心里没有什么风雨也没有什么晴天。也就是说,无论是好运还是恶运,他都可以泰然处之。风雨也好,晴天也罢,这都是外部的东西,都不会影响我内心的淡定。风雨来了,我是我;风雨走了,我还是我。“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文章中的运用(化用)举例——
金磊《张锦秋,星空因你而更美》:
在这里,我想引用苏轼《定风波》的词中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词句为我们描绘了不为外界所扰、不为名利所惑的人生境界。
孔东梅《毛泽东刘少奇两家后人聚会侧记》:
当年中南海的一群孩子,现在都进入中老年。然而“天若有情天亦老”,物换星移,功名荣辱俱往;时过境迁,真挚情谊犹存。面对此情此景,刘源叔叔告诉我,他想起了苏轼的千古名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嘉木《汪曾祺:也无风雨也无晴》:
相比于当年苏轼被贬黄州后故作潇洒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风雨过后的汪曾祺少有“翻身做主”的豪言壮语,一心只问花鸟鱼虫,天光云影,也自得其乐。这份勉强不来的恬淡,也许才是真正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吧。
祝勇《安静地躲在文字背后》:
写作让我对写作以外的事都持一种无关紧要的态度,“也无风雨也无晴”,只有对写作内部的事情,我抱有无限的激情,这是我的写作坚持到今天的根本原因。
辛士红《为改革者撑腰》:
客观上看,改革者面临的处境不可能“也无风雨也无晴”,有时“背着‘黑锅’前行,是改革者必须经历的修行”。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