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类,与边防军人职责、以身许国、无私奉献、守护边塞、保卫边疆、不怕牺牲、军旅生涯、战斗意志有关。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出自《塞上曲》
唐代·戴叔伦
塞上曲 (戴叔伦·唐)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释义·赏析·引用】
戴叔伦的这首《塞上曲》写的是边塞将士的生活和斗志。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写出了边防线上的赫赫声威。阴山上到处军旗招展,如果有冒犯之敌定叫他一匹马也别想跑回去。汉家指汉族。阴山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山脉,东西走向,是古代内地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分界线。胡儿是蔑称,指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与上一句的“汉家”相对。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写的是边防军人的战斗精神。意思是:但愿这一身躯能长久报效国家,又何必要活着进入玉门关呢!据《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投笔从戎,在西域几十年,建立了丰功伟绩。晚年思乡,曾上疏请归,内有“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之句。意思是说我不指望能回到酒泉郡,只要活着进入玉门关就行。玉门关是边关,酒泉郡在玉门关以东,算得上是内地了。班超为了表达归国情切,所以就用“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样的悲情之词来打动皇帝。汉和帝见书大为感动,立即下诏令班超回国。此诗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是反班超之意而用之,进一步强化了边防军人决心以身报国的战斗意志。今天,“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在有关军人的血性和爱国牺牲精神的文章中经常被引用:
季明《能打胜仗是核心》: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这就是军人的血性。
黄天信《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血性营养》:
军人的血性总是与国家民族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军人的内心总是充满对国家和民族安危的关注。“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是千百年来无数热血男儿灵魂深处的呐喊,是征战沙场的历代军人向养育自己的祖国剖心明志的誓言。
邓佑标《把爱国激情化为强国强军动力》:
从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到戴叔伦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孙中山的“要知道怎么样爱国”……千百年来,深沉的爱国主义、浓厚的家国情怀,早已融入民族心、铸成民族魂。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