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忧民类,与批判揭露、制度腐败、朝代更替、统治者的本质、百姓疾苦有关。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出自《山坡羊·潼关怀古》
【年代·作者】
元代·张养浩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元)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释义·赏析·引用】
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元史·张养浩传》),亲眼目睹了百姓所经历的苦难。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这篇散曲借怀古以伤今,表达了对百姓命运的深深同情。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通过潼关的自然山水入手,描写了潼关这个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的险要之势。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山环水绕,是西入长安之门户,其军事地位十分重要。诗人处于这样“山河表里”的所在,心情自然难以平静,所以接下来写道“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西都即长安,那里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也都曾建都长安。诗人身在潼关西望长安,不禁感慨万端。“意踌躇”形容 心事重重,心情难以平静的状态。因为经过的长安那里曾是秦汉等王朝建都之处,可如今“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些王朝都曾兴盛过,却又都衰亡了。诗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也就是说百姓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始终处于被统治的地位。一个王朝的兴起,统治者穷奢极欲,要大兴土木,百姓要负担沉重的赋役,自然悲苦;可一个王朝灭亡,也必然是争夺统治权的战争造成的,而战争中的百姓,不仅要服兵役,而且往往流离失所,更是悲苦。这“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是对整个封建时代,百姓命运的总结——王朝的更替不过是统治者的更替,倒霉的永远是老百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之所以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就是因为它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文章中的运用示例——
任仲平《选择,奋斗在复兴的征程上——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下)》: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绝大多数都写着人民的苦难。所谓太平盛世,也不过是王朝更替的短暂间歇。
南帆 陈舒劼《艺术家与人民共命运——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5周年》:
中国古代的艺术家曾经对不幸的底层人民寄予深厚的同情。然而,尽管我们可以发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些叹息,但是,艺术作品中的人民往往仅是形象模糊的配角和背景。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