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类,与伪装、不真实、不真诚、两面性、两面派、自欺欺人、弄虚作假、社会现象有关。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出自《放言五首》其一
唐代·白居易
放言五首 (白居易·唐)
其一
【释义·赏析·引用】
“放言”意谓放纵其言,不受约束的意思。白居易的《放言五首》,是一组富含哲理的作品。在这五首诗中,作者根据自己的阅历,分别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等问题进行阐发,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并告诫世人。第一首谈的是政治上的辨伪问题,对某些人的两面性进行了揭露。这里先解释一下“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和“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首联开宗明义便揭示了社会人生的复杂。“朝真暮伪何人辨”可以理解为,有些事情早晨这样说,晚上那样说,让人难辨真假;也可以理解为,有些事情早晨以为是真的,晚上发现却是假的,谁能先识破呢。“古往今来底事无”,从古到今什么样的事没有发生过呢?“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以反问的语气指出,作伪者、作伪的事,古今一直存在,却很难辨别。底事:何事;什么事。“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是对人生经验的概括总结。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是用历史上具体的人来说明人的真伪难辨。“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用白话说的意思就是:人们只喜欢臧武仲装出来圣人的样子,怎么会了解宁武子假装的愚笨呢?臧生:指臧武仲。宁子:指宁武子。姓氏后加“生”和“子”,都是古代对男性的一种简称,“子”比“生”更表尊敬。臧武仲矮小多智,有“圣人”之称。《论语·宪问》: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鲁襄公二十三年,臧武仲因帮助季氏废长立少,得罪孟孙氏逃到邻国。不久回到封邑防城,向鲁君请求为臧氏立后。臧武仲虽然说他此举不是要挟君主,但孔子认为这就是要挟。“臧生诈圣”的典故即由此而来,也就是说臧武仲的“圣人”称号是骗人的。宁武子姓宁名俞,卫国大夫,“武”是他的谥号。《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宁武子为官遇到明君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遇到昏君他就装傻。所以孔子说人们学不到他的“愚”。可是对于一般人来说,人们只喜欢臧武仲聪明,却不了解宁武子是在装傻。“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用具体例证进一步表明了人性的真伪难辨。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