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理论类,与文学创作规律、诗歌批评、文学评论、政治与文学的关系、现实与文学的关系、国家命运与诗歌创作关系有关。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出自《题元遗山集》
清代·赵翼
题元遗山集(赵翼·清)
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释义·赏析·引用】
元好问字遗山。《题元遗山集》就是诗人赵翼读元好问文集后为其题写的诗,有“读后感”的意味。诗中对元好问的身世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对其品行和整理文献的功绩,以及诗歌创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下面分句解释一下诗的意思。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说的是元好问的人生经历。元好问经历了金元易代之变,所以是“身阅兴亡”;朝代更替之际,文献典籍不免遭受遗失破坏,这就是“浩劫空”。金亡时元好问已四十多岁,金亡后近三十年,元好问作为“一衰翁”致力于搜集整理金代文献,编有《壬辰杂编》、《中州集》等,并创作有大量诗文,“两朝文献一衰翁”盖指于此。
“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是运用典故说明元好问的志节。“周粟”即周朝的粮食。说的是周武王灭商后,殷商贵族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最后饿死的故事(请参看本站典故故事“不食周粟”)。“楚弓”说的是楚共王遗弓的故事。据《孔子家语·好生》载:楚共王游猎,遗失一良弓,从人要寻找,他说:“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这里以“楚弓”喻指金代文献。“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的意思就是:元好问没在元朝做官,即使吃元朝的饭也无损其气节;于金朝的历史深表忧虑,只恐有文献遗亡。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拟想元好问的故国之思。“行殿”,行宫,指金之汴梁。“幽兰”疑为金汴京行宫轩名。“夜火”,鬼火。“乔木”,高大树木。《孟子·梁惠王下》:“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后因以“乔木”为形容故国或故里的典实。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金朝宫殿幽兰轩里闪烁着悲凉的鬼火,故都的乔木在秋风中哭泣。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对元好问诗文的评价。意思是说,国家的不幸却成了诗人的“幸事”,写到亲历过的人世沧桑,因为有真情实感,不用刻意追求也会写出感人的好诗。赋:用作动词,指写诗。沧桑:世事巨变。工:工整精妙。元好问经历了亡国之痛,这当然是国家的不幸,可这种痛苦经历却成为了一种精神财富,使得元好问的诗文创作具有了反映现实、感情真挚的特点。所以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非常具有概括意义的文学批评,不仅仅对元好问适用,而是揭示了文学创作的现象和规律。一则说明经历过艰难困苦的人容易写出深刻感人的作品;再则说明反映苦难忧患的作品,要比歌颂太平安乐的作品更容易打动人。“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在文章中的运用举例——
吕进《新诗的“变”与“常”》: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
桫椤《抗战小说:血色浪漫的荷花》: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身为革命战士的作家,无需专门的体验和创作,把他们在抗战期间的使命和行动记录下来,就是一部部辉煌的抗战小说。
蒋登科《从<孩子请抓紧妈妈的手>看抗震诗歌的诗学启示》:
清代赵翼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一方面是说,诗人在遇到国家、民族的不幸的时候往往能够写出好诗,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诗歌应该是开阔的,应该关注丰富的社会与现实。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