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不是亲人,是熟人是朋友。是熟人,又比熟人要近;是朋友,但没有利害关系。当然,也有以故人称从前配偶的,这里姑不论。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是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诗句。这里故人虽然杀鸡置酒,但并不是有求于老孟,无非是哥俩在一起聊聊天儿罢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是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李白依依不舍地送别孟浩然,也并非孟浩然将要飞黄腾达,恰恰相反,李白喜欢的正是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真性情。
文人雅士诗酒酬答,淡水之交,各自心中净明如秋,因此友谊也便能天长地久。但并非所有的故人都能有如此境界。
最相亲的故人莫过于少年时的玩伴了。那时彼此没有利益的瓜葛,感情来自于天长日久的耳鬓厮磨和玩耍嬉戏。直到有一天,各自感到长大了,将要为社会承担责任和义务了,各人开始选择自己的未来之路,那时真是“挚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但彼此心里都对对方的将来寄予了美好愿望,也跟《史记·陈涉世家》中陈涉似的,相互约言“苟富贵,勿相忘”。
世事沧桑,人生多变。随着时光飞逝,命运之轮将一些人送上了通衢大道,而另一些人则不得不在荆棘泥泞中跋涉,于是便有了地位和贫富的差别。虽然当年“苟富贵,勿相忘”的誓约言犹在耳,但彼此的心境、追求、志趣,已迥然有别,话不投机,自然也就生出嫌隙。这不能不说是富贵而相忘易交的一个原因。
就拿陈涉来说,起初并未忘故交,当“同耕者”遮道而呼的时候,陈涉还把他们请上车“载与偕归”。可是“同耕者”还以为陈涉还是当年躬耕垄上的陈涉呢,竟然“妄言轻威”,终至获罪。这里的“妄言”,我想也不过是哥们儿之间还象过去一样,开开玩笑而已,在以前,不过哈哈一笑,相互开心。可今天陈涉觉得脸上有点挂不住——这些“土包子”未免太不把他这个“王”当回事儿了。
对故人企望过高,以为故人“得道”,自己也可“升天”,这是导致友谊难以持续的原因。《西京杂记》里记着这样一件事:公孙弘起家为丞相,旧交高贺相随左右,以为没沾上什么光,发牢骚说:“故人富贵了又有什么用!”公孙弘知道后,也是一肚子苦衷无处诉说的模样,感叹道:“宁逢恶宾,不逢故人!”
这说明故人地位不同后,各人的想法就变了。位高者希望忘掉过去,被高看一眼,位低者则希望过去的友谊能得以延续,咱们还是平等的。这是一种让人非常尴尬的关系。所以位低者还是识趣一些为好,这样庶可保全双方的面子。周密《浩然斋雅谈》中记韩维荃语:“凡亲戚故旧之为时官者,皆当以时官待之,不当以亲戚故旧待之。”确是洞明世事之见。
所以说,导致故人反目的原因,是地位的悬殊,是利欲熏心。
项羽在决斗于乌江岸边的最后一刻,杀死汉军数百人,自己身上也多处受伤,自知必死无疑。可在这时,他发现追自己的竟是自己的故人——汉骑司马吕马童。《史记》这样记述:“项王……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当年的挚友,而今赶上来追命索魂。吕马童虽然愧疚得不敢正视项羽的眼睛,却急于要用项羽那颗头颅去领千金之赏,去换取万户侯。项羽的一句“吾为若德”--我成全你,既表现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末路英雄不失豪义的本色,也透出了对故人人格的极大蔑视,同时也不无自嘲,包含了些许的无奈和颓唐。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想沾上得势故人的什么光,多数人还是非常自尊的,他们相信“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故人得势,他们反倒敬而远之了。晋代的袁乔起初与褚裒友善,后来褚的女儿成了康献皇后,袁乔便给褚裒写了一封信,非常客气,他劝褚以国体为重,“故友之好,请于此辞……平昔之交,与礼数而降;箕踞之欢,随时事而替。”“愿将军怡性无事,以理胜为任,亲仗贤达,以纳善为大。”正所谓“交绝不出恶声”。
然而故人毕竟是故人,若地位相同,故人毕竟可以促膝为欢,尤其老境渐至,没有故人相伴的滋味是非常痛苦的。米希真有一首诗说的就是这种境况:早年京洛识前辈,晚景江湖无故人;难与儿童谈旧事,夜攀庭树数星辰。——深更半夜的不顾年迈体衰,还要爬起来数什么星星,看来无故人聊聊的心情确实难受。
(杨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