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名句大全 >> 内容

忧国忧民诗词名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赏析

时间:2012-12-18 06:15:52 点击:

  核心提示:【分类·归类·类别】 忧国忧民类,与民生意识、高尚情操有关。【诗词名句·出处】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出自《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年代·作者】 唐代·白...

 

 【分类·归类·类别】
    忧国忧民类,与民生意识、高尚情操有关。

【诗词名句·出处】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出自《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年代·作者】
    唐代·白居易

【全文·原文·全诗】
    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白居易·唐)

    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
    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
    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
    宴安往往欢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释义·赏析·引用】
    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于唐文宗大和五年(831)的一首诗。当时诗人已年过花甲,家人为他新做了一件绫袄,完成后他有感而发,于是写成了这首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关心百姓疾苦的忧国忧民情怀。
    绫袄就是用绫作表面的袄。绫是一种斜纹地上起斜纹花的中国传统丝织物。下面把这首诗的大意逐句翻译一下:
    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水波纹表面的新袄制作完成了,绫面软和、丝绵均匀,温暖而且轻盈。文,这里指纹理。《释名》:“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
    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早晨起来可以围抱着它在向阳的地方坐下(晒太阳),晚上出去披上它适合踏着雪走路。兴,起来。
    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鹤氅上的绒毛稀疏所以没什么实用价值,木棉花不保暖也是徒有其名。鹤氅,这里指鸟羽制成的裘,用作外套。毳,鸟兽的细毛。木棉花,落叶大乔木,花后结椭圆形硕果,内为卵圆形的种子和白色的棉絮,可用来做棉衣、棉被、枕垫等。
    宴安往往欢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安逸舒适常常(不自觉地)喜欢夜晚,(盖上它)躺下安稳,昏昏地睡到天明。宴安,安逸、享受。欢,喜爱。侵夜,夜晚。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百姓大多寒冷没有办法解救,自己一人单独温暖也难为情。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心中因为思念着农耕蚕桑的辛苦,耳朵里仿佛听到了啼饥号寒的声音。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怎么才能得到万丈长的大裘,和你们一起分享,把整个洛阳城都覆盖住那才好。裘,皮衣。
    诗作先从绫袄的面料质地说起,指出了绫袄的特点,即温暖和轻盈。接着说到了它的用途,白天、晚上穿着它都很舒适实用。紧跟着作者又把绫袄和鹤氅、木棉花作了比较,觉得它们虽然听起来好听,但都没有绫袄实惠。下面则直接说出了诗人拥有它以后的感受,以至于喜欢夜晚了,因为睡觉时压上它能一觉睡到天明。当诗人把绫袄的好处说尽,让人觉得后面写无可写时,没想到作者却笔锋一转,由自己的温暖想到了百姓的饥寒,为自己的“一身独暖”而难为情。作者的思想感情骤然升华了,诗作的主题也由此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此之前,唐宪宗元和九年(814),白居易四十三岁时,他因新做了一件布裘,写下了《新制布裘》一诗,诗中说:“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在布局和立意上,与《新制布裘》是一致的。它们都受到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启发。所不同的是,杜甫是由自己的饥寒想到了天下百姓的饥寒;白居易则是在温暖中想到了百姓的饥寒。当然,无论从诗的立意和思想境界上,白居易的诗作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比,都要略逊一筹。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模仿痕迹太重,也太过具体不说,形象上也缺乏美感。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句不可同日而语。但白居易那种“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的自愧自省意识,“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的忧国忧民情怀,仍打动了无数的读者,且影响深远。清代诗人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就和白居易的诗句在精神上一脉相承。
    2003年9月10日下午,温家宝总理在与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馆的五十多位参事、馆员进行座谈时,就曾引用了白居易的“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这一诗句。他说:“当领导的要心里想着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真实情况,‘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这也说明,白居易诗中所表现的那种关心百姓疾苦的民生情怀,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杨新华 释评

编辑:杨新华 来源:鉴赏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