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名句大全 >> 内容

阐释佛理诗词名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偈》)赏析

时间:2013-04-19 08:50:38 点击:

  核心提示:【分类·归类·类别】 哲理类,与阐释佛理有关。【诗词名句·出处】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出自《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惠能偈》【年代·作者】 唐·惠能【全文·原文·全诗】 偈(惠能·唐) 菩提本无树...

 

 

【分类·归类·类别】
    哲理类,与阐释佛理有关。

【诗词名句·出处】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出自《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惠能偈》

【年代·作者】
    唐·惠能

【全文·原文·全诗】
    偈(惠能·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释义·赏析·引用】
偈:偈是佛经中的唱词。又称偈子、偈颂,因为大多是诗的形式,又名偈诗。
菩提树: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又在菩提树下涅磐升天,所以佛门弟子把菩提树奉为圣树。
明镜台:指梳妆台。因为台上一般放着镜子,故有此名。

    惠能也称慧能,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关于弘忍传衣钵于惠能,《五灯会元》、《祖堂集》和《坛经》等佛教典籍中都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禅宗五祖弘忍欲传衣钵给他的弟子,令弟子们呈验悟境。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五祖弘忍见此偈,就告诉众僧说:“若依此偈修行而得解脱。”弟子中的惠能正在碓坊舂米,闻得此偈,于是让江州别驾张日用代为书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看到惠能的诗偈,知已彻悟心源,便叫惠能夜间入室,为他说金刚经,于是惠能嗣为六祖。
    那么,惠能的偈子与神秀的偈子比较,区别在哪里?弘忍为什么要把衣钵传给惠能呢?
    这是因为禅宗追求的是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修行方式是无念、无住、无相。佛法无处不在,人心皆有,无须到处寻觅。人的本心即佛教里所谓的“性”,是清明无碍的,如受尘识蒙蔽,就见不到“性”。神秀主张“勤修渐悟”,所以他说“心如明镜台”要“时时勤拂拭”,意思是修行要时时摒除各种尘俗贪欲杂念,使心性永远保持洁亮光明。“明心”了自然就能“见性”。神秀的理解并不错,但禅宗讲究“顿悟”,禅宗法门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教宗旨又是无相的:《心经》说“五蕴皆空”,“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法华经》说“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神秀说身是树、心如镜,这就等于着“相”了。所以,在五祖看来,惠能的偈子才体现了“禅”的本质,且符合“顿悟”的特点。所以决定把衣钵传给惠能。这和当初释迦牟尼佛于灵鹫山上说法,手持一金色波罗花,一言不发,众弟子皆茫然不解,弟子摩诃迦叶在台下破颜微笑,释迦牟尼便授摩诃迦叶金襕袈裟和钵作为信物,使摩诃迦叶成为佛教禅宗第一代祖师的精神一脉相承。
    关于惠能这个偈诗,在不同的佛教典籍中有着不同的版本,文字上稍有出入。《五灯会元》和门人法海编集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均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敦煌本《坛经》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祖堂集》中作:“身非菩提树,心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出现这种状况,或许就是“不立文字”的“后遗症”吧?

杨新华 释评

编辑:杨新华 来源:鉴赏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