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名句大全 >> 内容

表达本真之情的诗词名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赏析

时间:2017-01-28 06:49:54 点击:

  核心提示:【分类·归类·类别】 言志抒怀类,与清高、高情雅趣、不合流俗、喜爱自然、独立人格有关。【诗词名句·出处】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出自《归园田...

 

【分类·归类·类别】
    言志抒怀类,与清高、高情雅趣、不合流俗、喜爱自然、独立人格有关。

【诗词名句·出处】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出自《归园田居》其一

【年代·作者】
    晋代·陶渊明

【全文·原文·全诗】
    归园田居 (陶渊明·晋)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释义·赏析·引用】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据《晋书·陶潜传》载:“(陶潜)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就是陶渊明辞官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诗中表达了回归自然后,心情的怡然自得。
    诗的开头两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首先交待了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意思是说自己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特质,本性就是喜欢自然的东西。“少无适俗韵”的“韵”指的是气质、个性;“性本爱丘山”的“丘山”,是用“丘山”代指自然的山水。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虽然自己本性是一个喜欢自然的人,可是却错误地落入了官场这个“尘网”中,一去就待了十三年。诗人把官场比作“尘网”,说明里面有着各种像“尘”像“网”一样污浊不堪,又纠缠不清的关系。陶渊明从出仕到辞官时间为十三年,由此推断“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是承前启后,具有比兴意味的两句诗。被装进笼子受到束缚的鸟会留恋过去自由往来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会思念旧时随意游走的深潭。诗人是用动物之本性来比喻自己的行为。意思是说,以前在官场就像是“羁鸟”“池鱼”,而“园田”就是自己的“旧林”“故渊”。“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或是由《古诗十九首》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衍化而来。
    接着诗人描绘了自己回到园田后的生活——简单、素朴、平静、闲适。其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是描摹乡野生活的名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像一幅水墨画,自有一种清幽淡远的风致;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则是以“动”衬“静”,鸡狗与人构成了和谐相处、了无纠缠的关系。诗中间这一段乡村生活的描写,意在与官场中迎来送往,时时需要注意等级关系,不得不向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低头哈腰那种生活形成反差,从而表达回归园田这样的生活才是和自己的心灵相契合的。所以诗人以欣赏的目光观察着一切,笔下充满了舒适、愉悦和满足感。
    诗的结尾“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诗人对今日生活的总结,表示自己过去十三年的仕宦生活,就像被关在樊笼一样不得自由,现在又重新恢复了自由自在的自然生活,从而呼应了开头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是一个性情纯真的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成了表达他本真性情的著名诗句。后世但凡说到他的品性,多会提到他的自述诗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例如——
    韩民《别拿“清高”辱“清正”》:
    清高与清正,各有其本义,尽管微妙的差别需要细细去咂摸,但并非难解难分。不妨看看同为晋代的两个官吏。一是陶渊明,他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品性,直言无法忍受“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的拘束,挂冠而去、“敛裳宵逝”,辞去刚当了八十一天的彭泽令,辞得神清气爽、轻松洒脱。另一位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
    贝汇全《从〈五柳先生传〉看陶渊明》:
    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陶渊明自小就怀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门阀士族早就垄断了官场,他的祖父和父亲也只做得个小官,到他的时代家世早就没落了。29岁出仕的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并对纷纷扰扰的官场以及钻营取巧和逢迎世俗的小人感到厌倦。尽管“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却生在那“八表同昏,平陆成江”的乱世,只能自叹“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杨新华 释评

编辑:杨新华 来源:鉴赏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